《伤寒论》时间医学现象及七日节律现象机理的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所代表的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既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当时人民和疾病作抗争的丰富经验,同时《伤寒论》所确立“辨证论治”的原则,深深影响后世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让后世医家奉《伤寒论》为“医门之圣书”。仲景著《伤寒论》正值东汉末年,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正是个雀跃的年代,造就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技发明,而当时的后汉四分历对于年、月、日是有深刻的认识和精确的计时方式,这也协助仲景在临床上对于观察病程的发展和判断治疗预后上有着生动而详细的记述。如同时间医学于现代是个既新兴又热门的学科,中医学亦衍生出中医时间医学这门分支学科。从时间医学观点做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医古籍都存在着时间医学思想的内容,象征中医临床奠基之作的《伤寒论》更是有着丰富的记载。本文就针对《伤寒论》的时间医学现象做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整理,并对于其产生的机理从现代研究中引证探讨。《伤寒论》有关时间医学现象的内容,诸如生理的时间节律现象、病理的时间节律现象,以及择时治疗等等。《伤寒例》、《平脉法》、《辨脉法》的诸多原文都涉及到生理的时间节律现象,仲景遵循“天人相应”观点,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以及人体脉象所反应四时和昼夜的时间节律性来说明生理的时间节律现象。《伤寒论》10卷22篇全文中,对于病理时间节律现象的论述更是丰富,从疾病的发生时间、病程时间、疾病的转化时间、病危时间、痊愈时间、欲解时间、复发时间和病理脉象节律变化等等,来阐释疾病的时间节律变化,其内容包含了年节律现象、四时节律现象、七日节律现象和昼夜节律现象等等。在时间治疗上,《伤寒论》除了提出依四季气机升降浮沉的节律订立治疗大法外,对于观察药物疗效和判断预后方面也都提示了时间治疗的应用。中医学对于时间节律机理的探讨,主要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立论,不同于西方医学所探求人体生物钟的存在。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从观察日月星辰与大自然现象节律变化的紧密联系性,进而了解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亦同自然界是受到日月星辰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天体运动的认识更加精确,我们发现古人对于大自然时间节律变化机理的认识是合理的,既不悖“天人相应”的理论,又能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伤寒论》除了涉及年节律、四时节律和昼夜节律外,原文中对于七日节律现象更有着丰富的叙述,说明仲景对于人体生理病理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出众的体会。无论古今中外,对于有关七日节律的研究可谓如凤毛麟角般,但是《伤寒论》原文的论述却体现出如此丰富多彩,这更表达了仲景的卓越之处。本文即简述《伤寒论》中所涉及的时间节律现象的机理,并针对《伤寒论》七
其他文献
<正>目的:观察恶性胸水脱落细胞中CD44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CD44表达与肺癌胸腔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6~2008年就诊院52例恶性胸水患者,HE染色法检测胸水脱落细胞中恶性细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不良产物。城市的扩张,中国城乡的二元体制,以及特定背景下市场对于廉价租房的需求等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过高的建筑密度和
随着集成电路(IC)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增大IC芯片产量,降低单元制造成本,硅片趋向大直径化。随着硅片直径增大,为了保证硅片具有足够的强度,原始硅片的厚度也相应增加,与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人才匮乏、知识老化、素质低下、管理粗放已渐渐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2001-2005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
论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系统探讨了陪审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论述了陪审制度的起源、发展、本质、特点与价值,分析了两大法系国家陪审制度的缺陷和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以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以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
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大爆炸式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有连锁发展的趋势。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是新一轮美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和数量与日俱增,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也给银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从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客观现实的回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规划性的制度变迁,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