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认知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双及物结构由于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吸引了越来越多语言学者的关注。它作为一种经常被使用的特殊句型已经被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传统语法和转化生成语法的角度解释了它的很多问题。但是都不能给出一个令人非常满意的说法。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双及物结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型,它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解释。在认识语言学的指导下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在西方认识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了英汉语中的双及物结构,文章的分析没有停留在个别的、成形双及物句本身,而是从双及物构式着手分析。根据构式语法,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一种配对,也就是说即使的具体词语缺失的情况下,也存在和形式相对应语义和语用功能,它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基本的语言单位。双及物构式不是某个具体句子或句型,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对比形究有助于发掘其内在相似性和区别。文章尝试了对英汉双及物结构做对比分析,发现了他们具有相同的原型意义:客体在一个自愿的施事和一个自愿的受事之间的成功转移,并且具有相同的原型动词“给”。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英语双及物结构中,客体是从施事主体向受事主体转移,即是一种从左向右的运动,而在汉语的双及物结构中,客体的移动有三种情况:一、从施事主体向受事主体转移,二、受事主体向施事主体转动,三、客体的左右移动。也就是说英语双及物结构中客体的移动是单向,而在汉语中是双向,其原因是英语的语法程度要高于汉语。因此这也能证明英语双及物结构对其动词的语义压制力要强于汉语。在双及物结构中,英语的词汇化程度要高于汉语。本文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对题目、研究目的和文章的结构作了简短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应用的相关理论:转喻、引喻和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化,是认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第三部分是应用转喻、引喻和构式语法来探讨英语双及物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本文认为通过转喻和引喻衍伸机制,从英语双及物结构原型衍伸出五种边缘性结构:CAUSE-SATIFACTION CONDITION FOR CAUSE,CAUSE-NEGATIONFOR CAUSE,CAUSE-FUTURE TRANSFER FOR CAUSE,PART FOR WHOLE,CAUSE-ENABLE FOR CAUSE。第四部分通过构式语法对汉语双及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其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在转喻和引喻衍伸机制下,分析了其原型结构和边缘性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对英、汉双及物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这种构式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共性。第六部分总结了每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在为英、汉双及物结构作出认识解释的同时,也发现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其他文献
根据潘谢矿区矿井范围大、煤层埋藏深、表土层厚、瓦斯量大、地温高的条件 ,分析了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对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在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和平统一中有着重要作用.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妈祖文化
新世纪十年,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社会生活诸领域的"趋零距离"正剧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及审美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依然将文学审美当做挚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交际工具,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将不可避免的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写作错误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不同学者对错误的看
马龙县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合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造林中以营造薪炭林为主、用材林为辅,探索出了适宜本县水保生态建设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
龙须草传统的分蔸移栽法成活率仅30%左右,且对老草场多有损伤,影响龙须草产量.为提高龙须草的出芽率和成活率,淅川县对龙须草进行容器育苗试验,使龙须草的出芽率和成活率提高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其教学目标、理念及教学环境都实现了深入变革。这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国英语教学的一种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其中《卜魁城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