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21年创建私立女校自由学园,至1950年在自由学园建成一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男女同校的一贯制教育体系,羽仁元子(1873-1957)在其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将“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各阶段的实践。二战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羽仁元子更是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北平旧鼓楼大街建立了一所名为自由学园北京生活学校的女校,从而其教育理念也进入到国人的视野中。为了阐明这一理念的内涵,分析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考察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本论文主要运用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理念提出者羽仁元子发表的著作和演说,以及自由学园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材料为《羽仁元子著作集》中与教育相关的《第十八卷-教育三十年》、《第十二卷-讲述半生》、《第十卷-家庭教育篇(下)》、《第九卷-家庭教育篇(上)》,羽仁元子主办的杂志《妇人之友》上刊登的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北京档案馆藏资料,以及自由学园校方官网收录的资料。第一章梳理了羽仁元子“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萌芽和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著作集中自传性质的卷章《讲述半生》及杂志《妇人之友》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羽仁元子“生活即教育”理念是以长女入学为契机开始萌芽,并在早期作品中有所体现的。初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中的“生活”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生活,强调对家庭生活环境氛围的改良;1921年自由学园建校使得该理念正式落实到实际学校教育中去,建校早期的教育实践受众为女学生,学科教育与生活教育互相交融,旨在培育学生自理自治的能力和自立自主的人格。此阶段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内涵核心可归纳为对自立、平等、进步的追求。第二章对战争期间“生活即教育”理念内涵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国际局势的风云激荡,羽仁元子的关注点逐渐从一个个家庭单位转移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乃至全世界。通过《教育三十年》中的具体内容记载,可见羽仁元子以赴法参加世界教育会议为契机,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展开一系列行动,先后在自由学园创设男子部,在北平创建以东京自由学园为原型的女子生活学校。此阶段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得到了重新的诠释,指导日本国内的学校教育时,“统一”、“目标”、“团体”的概念被反复强调,而通过教育女子去改造家庭从而改良社会的初心则被推行到了中国的土地上。第三章阐明了日本战败后羽仁元子及其“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动向,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展望。抗战结束,日本在华开设的学校多被停办,自由学园北京生活学校也不例外,羽仁元子的海外教学实践也止步于此。参考羽仁元子著作集和自由学园相关资料数据,1945年之后,羽仁元子在日本国内致力于通过教育促进战后重建,分别而向男女学生开办农学塾和生活学校;此外,在自由学园增设大学部,建成覆盖4-22岁各年龄阶段的一条龙式教育体系,使“生活即教育”理念得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涯。至此,“生活即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回归,内涵又更加充实,理念走向成熟和体系化。时至今日,自由学园历经百年变迁,而羽仁元子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一直得以传承,现在也依然发挥着对自由学园特色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考证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系统地把握羽仁元子特色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首次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实践状况,梳理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总结其特点,进而论述这一理念的历史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以求对当代中日教育问题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