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与温暖中的荒诞透视——余华《兄弟》《第七天》中的荒诞感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荒诞叙述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品质,体现着余华在虚构的世界中对现实的认识和考量。纵观余华的写作历程,荒诞的呈现也在其中经历了一个演变或者是自觉的过程,由国外现代主义荒诞因素的移植到带有本土特征的经验故事讲述中的荒诞呈现,即“经由异域发现中国,经由先锋发现脚下大地”的创作路线。《兄弟》与《第七天》体现出的是余华对现实深邃的关注和思考,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为原点,描写自然自在的民间生存,其中的荒诞元素既是文学抵达现实的捷径,也是内化于现代社会的属性之一,用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疾行的时代,其背后隐藏的仍是作者内心无尽的悲悯与关怀,对精神世界的救赎。  本文分三个章节,以《兄弟》《第七天》文本中荒诞的成因、呈现和意义价值为线索,试图分析余华新世纪两部长篇挖掘现实的方式和其中具有的思想内蕴。第一章“裂变现实”中的文学重构,通过分析余华作品叙述因素的承接与写作观念变化,梳理作家在生活中积淀的文学质感,探寻荒诞因素在余华创作中的流变;第二章为浮躁与冰冷间的荒诞图景,以具体作品为依据,分析文本中不同历史社会环境中荒诞现实的真实突显,真实荒诞的触动人心;第三章为荒诞叙写背后坚实的温情。分析两部小说“正面强攻”的叙述下,对历史现实中生活图景的描摹。余华用一种作家的方式实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从讲述民间的维度反思现代文明的意义,在生命深处寻找希望的生机。
其他文献
对于王朔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对于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作品为依据,从神话原型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王朔
从教20年,终于可以如愿教美术了,有的同事开玩笑说这下你可轻松了,好好享受吧!其实以前我也这么说过别的同事。开始并不觉得什么,玩笑而已,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实在不是个轻
期刊
茅盾作为新文学一代大师的地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受到了一些批评者的质疑和否定,这是由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而茅盾文学作为新文学中继鲁迅之后的又一范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用两种语言写作的作家之一。并且,正是他用英文创作的小说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一生经历曲折丰富,思想内敛而复杂,小说
关于宜昌话的研究,以往并不多见,对其声调的研究更是难觅其踪。宜昌话是笔者的母语,而它给非宜昌人的印象是很像四川话,特别是声调,这使笔者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本文从介绍宜昌话音
本次论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高密非遗文献扑灰年画。扑灰年画,为什么叫“扑灰”年画?原来是因为它灰稿制作的独特性。它的灰稿是艺人们把脑海中构思的内容用柳条或豆
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相比,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不少差异,本文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家的作品为语料来源,对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在书面语上的词汇、语法差异进行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