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论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高密非遗文献扑灰年画。扑灰年画,为什么叫“扑灰”年画?原来是因为它灰稿制作的独特性。它的灰稿是艺人们把脑海中构思的内容用柳条或豆茬烧成的炭条代作笔在纸上勾画出轮廓做成的,再用灰稿“抹”在白纸上,这样,一张扑灰年画就见雏形了,一稿可以扑多张,简言之,所谓扑灰年画就是用炭条在纸上扑灰做成的年画。这制作独特的扑灰年画满足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科学文化不发达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其发展历史悠久曲折;造型、色彩、构图与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画种独特,题材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奥的审美意蕴,审美艺术特色别具一格;重要的审美价值,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制作工具的是柳条或豆茬烧成的炭条,是原生态的东西,很环保,在加上民间老百姓的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扑灰年画,2006年5月20日,扑灰年画迎来了春天,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文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扑灰年画悠久曲折发展历史的梳理。通过回顾扑灰年画的起源、成熟、半印半画时期、鼎盛、衰败、复活,可以清晰地看到扑灰年画的成长过程,为抢救和保护扑灰年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扑灰年画的画种及题材。扑灰年画并不是抱残守缺,驻步不前,而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积极创新进取,如向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积极借鉴,形成了“老抹画”和“红货”两种绘画。“老抹画”的色彩主要是墨色,后来积极吸收天津杨柳青的特色,向大红大绿靠拢,就是“红货”,其色彩艳丽,引人注目。扑灰年画的题材丰富,大多取材于世俗生活,主要有纳福求吉、传说故事、戏曲人物、大自然山水花卉、现实生活等题材。第三部分是探讨传统扑灰年画的艺术特色。其造型:形象圆满、意在其中、夸大主角、巧用修辞、一个不落、点到为止;色彩:艳丽而不庸俗、墨分五色、罩上明油、据色框形;构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成双成对、应有尽有、以简代繁;制作工艺:一笔下来,勾画出整体轮廓;细心描绘轮廓的局部,呈现出“神”来;勾画眉毛与五官,加上彩色,涂上明油,活灵活现的脸出现了;为了好看,用有图案的咸菜疙瘩在衣服上磕上花。正是扑灰年画造型、色彩、构图、制作工艺的与众不同促成了其“抹”与“兼工重写”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是深入研究传统扑灰年画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文化、色彩来研究扑灰年画的审美意蕴。其文化的审美意蕴:美善;天人合一;孝道;太极阴阳学说;和谐仁爱;祈福纳祥。在色彩方面,蕴含着表达人们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美满、人丁兴旺、招财纳福等美好愿望的审美意蕴。第五部分是深入探讨扑灰年画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扑灰年画奇特的画种,丰富多样的题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深奥的审美意蕴,必然有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通过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质朴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形式美、造型之美、遐想之美、精致之美、心灵手巧之美,来挖掘扑灰年画的审美价值,对传承与保护非遗扑灰年画有主要的现实意义。第六部分是探讨扑灰年画的审美价值及传承保护。通过对扑灰年画的内容、造型、色彩、工艺的分析及对其审美意蕴和审美艺术特色的探讨,认识到扑灰年画具有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精神生活、美育教育、普及审美文化知识等重要的审美价值;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全社会的参与下,为扑灰年画的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它必将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生机蓬勃,万紫常青,立于世界年画之林。总之,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高密非遗文献扑灰年画的审美意蕴及审美艺术特色,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非遗扑灰年画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对保护、传承和发扬扑灰年画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的是实践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高密文化局、山东省图书馆查找与收集文献资料,拜访扑灰年画传承艺人吕臻立先生,亲身体验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运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用美学、文学等知识对高密扑灰年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