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为绝经早期无器质性病变患者避免有创操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患者3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妇科B超(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结果、宫腔深度、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及病理学结果。依据患者的绝经年限依次分为绝经年限≤2年组(A组)、2年<绝经年限≤5年组(B组)以及年限>5年组(C组)。依据患者的FSH水平依次分为FSH<40 mIU/ml组和FSH≥40 mIU/ml组;将宫腔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结合并参考术前B超结果将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最终诊断分为无器质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对比分析各组中的各项资料。结果:1.绝经年龄为37至60岁,平均(51.25±3.25)岁,A组为(52.27±2.93)岁,B组为(51.81±2.43)岁与C组(50.89±3.43)岁,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2.初潮年龄为10至20岁,平均(14.08±1.39)岁,A组为(13.94±1.38)岁,B组为(13.83±1.37)岁与C年组为(14.17±1.39)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3.本组研究中A组50例,B组53例,C组222例,A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0%、38.0%和16.0%;B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7%、49.1%和13.2%;C组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0%、50.5%和22.5%,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器质性病变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三组在子宫内膜有无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4.FSH值在A组为(39.09±22.84)IU/L,B组为(47.05±27.02)IU/L,C组为(55.04±23.74)IU/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和C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3)。E2值在A组为(40.19±55.33)pg/mL,B组为(18.77±11.15)pg/m,C组为(21.86±13.37)pg/m,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组与B组及C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2和0.001)。FSH<40IU/L的患者在三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3%、51.7%和28.0%,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5.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与年龄、绝经年龄、孕次、宫腔深度、子宫内膜厚度、体重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P<0.05),其中子宫内膜厚度和糖尿病与子宫恶性病变有关(P<0.05)。结论:1.绝经后早期子宫出血的病因中子宫内膜无器质性病变居首位,其次是子宫内膜良性病变;2.卵巢残留卵泡再发育是绝经后早期阴道出血的原因之一;3.绝经后早期的子宫出血与绝经年龄、FSH、E2及子宫内膜病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