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下乡村聚落形态初探——以改革开放后的苏南地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发乡村聚落形态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无疑是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乡村聚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由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在改革开放后率先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并且实现了共同富裕,所以本文选取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的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著名哲学家马里奥·本格在《科学的唯物主义》一书中关于社会结构的定义作为社会结构分析的依据,将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这三项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乡村聚落形态变迁的。作者首先借助史料典籍、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了解苏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机制,并对改革开放以前苏南地区的聚落变迁做了定位和总结;随后,以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为依托,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下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变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社会结构整体影响乡村聚落形态变迁的机制。 本文也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总结出改革开放后乡村聚落变迁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为经济落后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从对苏南地区的研究来看,本文是对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聚落形态研究的扩展和补充,通过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为苏南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密度不断加大,人的活动从平面进一步向垂直方向发展。此时,依托于平面的设计方法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建筑空间的特性;而剖面意识作为一种多维的立体构思,可
本文以天津市小白楼音乐厅音质设计工程为案例。对音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段相结合,既运用传统设计手段对音乐厅进行音质设计,采
本文回顾并整理了灰空间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变化,以商业建筑的基本理论为铺垫,立足城市空间的观察视角,对上海六个重要商业建筑灰空间——金陵东路商业街、上海商城、第一八佰伴商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制。在建筑材料运用中,土、砖、瓦、木、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金属这个很早就出现在建筑中的材料被人们所忽略。金属作为古老的
远古时代的人类仰仗自然的力量,以维系基本的生存。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每一次进步都是自然界进化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时至今日,人类越发的在社会进步的噱头下,不惜对自然采取肆意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在旧城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时,新城的开发建设便愈加显得重要。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承担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目前公共配套设施多是伴随着城市住区的开发而建设的,往往以满足住区自身需求为出发点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普遍的关注,小城镇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目前部分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在市场
论文在对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线性公共空间的概念。线性公共空间是沿线性展开并形成城市景观序列的开敞空间,是与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址、遗迹、公园等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