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DC模型在晋东褐土区小流域农田施肥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黄土高原东缘的晋东褐土区农民主要通过施用化学肥料提高旱地农田产量,长期以来不仅导致肥料利用率的降低和土壤养分肥力的下降,也会带来其它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合理进行农田施肥管理,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环境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田间试验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是农田施肥措施优化管理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我们研究和建立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流域的地形空间特征、土壤属性等常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可能会导致作物产量形成、土壤养分迁移和转化在空间上的差异,考虑这种空间差异对于指导农田进行施肥管理措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晋东褐土区长期定位试验的历史数据,选取了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土壤碳氮养分等因子,对DNDC模型进行调参和校验,评价了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结合研究区小流域农田养分、太阳辐射和坡度等立地条件的空间变异性的聚类分析,将小流域的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模拟了差异性农田立地条件下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作物的生长状态、土壤有机碳的、多年地表径流氮损失、硝态氮淋溶损失累计量影响,从小流域尺度对农田施肥管理措施进行了优化,并为进一步开展小流域尺度农田施肥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有机旱作施肥空间配置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DNDC模型对晋东褐土区春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精度基本在可接受范围,也可以较好的反映处理间的差异性,模型对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模拟精度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间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差异性。从敏感性分析结果来看,模型中作物产量和生物量对降水量和秸秆还田量的敏感性最弱,对年均气温、土壤容重、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和太阳辐射的敏感性最强,二者对夏、秋季节太阳辐射的敏感性高于秋、冬季;模拟期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主要参数因子敏感性的敏感性总体小于产量和生物量,其对土壤起始有机碳、年均气温、土壤PH和土壤容重的敏感性较高;相较于化肥的施氮量,模拟期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有机肥用量和秸秆还田量的敏感性略高。(2)从小流域农田不同立地条件的空间变异性分析来看,研究区小流域农田土壤属性、太阳辐射和坡度等因子存在不同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属于中等变异,土壤全氮、碳氮比属于弱变异;农田各地块的太阳辐射校正系数夏、秋季的变异性高于冬、春季,同时在春冬季节具有强变异性(变异系数大于75%),在夏秋季节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性(变异系数在10-75%之间);农田地块的坡度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性。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把研究区小流域农田的土壤养分、太阳辐射及坡度类型空间分布情况分别可以划分为四种、三种和三种类型。综合DNDC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和所选农田环境因子的空间变异性,本研究选取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硝态氮和碳氮比、粘粒含量、太阳辐射校正系数及坡度等因子,在率定好的模型数据库基础上,用于构建小流域尺度各地块DNDC模型的土壤、气候等数据库。(3)通过对比模拟农民习惯施肥与N2S2模式的模拟结果,总体来说,两种施肥模式下,研究区小流域农田作物生长与土壤养分状况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异特征。从整个流域来看,减量施氮并增施秸秆的施肥处理(N2S2)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农田作物产量、生物量降低很小,而氮肥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前者氮素的淋失量大大降低,表现出了更好的环境效应,是该地区较适宜的施肥模式。由于受到地形及土壤质地等分布特征的影响,在氮素淋失较大的地块或靠近地下水源的位置,可以采取平整地表、设置草篱或草本植物过渡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小流域的农田管理措施,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当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改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他们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并开始探索如何简约有效地教学,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教学之“简”缺乏整体的、理性的认识和把握在实践中难免出现偏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清楚教学中的“简”是什么,帮助教师对教学之“简”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本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从“简
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控植物病害是化学药剂的主要替代手段之一。有益假单胞菌是主要的生物因子,其丰富的类群导致了多样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分离的荧光假单胞菌进行了筛选、鉴定,获得了四株可以激发植物免疫反应的有益荧光假单胞菌,并以菌株2270为材料,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27株荧光假单胞菌进行免疫筛选、防病促生功能检测,获得四株(FP1742、FP1935
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减税降费等财政和金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中小微企业逐步成长,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由于选择代理记账公司处理企业账务是中小微企业的刚需,代理记账行业迎来了发展机会。本文从代理记账行业的现状出发,根据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分析代理记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与方法。
全球土地资源紧张,大部分地区土壤处于不良状态,同时高速的城市化和化石能源开采等也占用和固封了大量的土壤资源,鉴于我国的能源结构,煤炭矿区因开采被破坏和煤矸石等固废堆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对煤炭矿区进行修复使其土壤恢复生态功能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夯实土壤安全基石的重要研究方向。由于目前的修复方法大量使用客土不仅破坏取土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修复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也较弱,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希望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参考。
飞蝗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典型的爆发性农业害虫,蝗灾的爆发限制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长期以来,对飞蝗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3R问题”,所以,发展飞蝗绿色防控新方法已经迫在眉睫。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被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但因其见效缓慢,阻碍了其作为生物防治重要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虫生真菌之所以杀虫效率低,是因为当其侵染时,受
表皮脂质位于体壁的上表皮,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其具有保水性、防干燥、信息素、通讯防御、避免病菌感染等多重功能,是昆虫保护虫体内部避免外界环境压力侵害的第一道屏障,在昆虫生命蜕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表皮脂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和分布是决定其在恶劣逆境中能否生存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飞蝗这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且具有毁灭性破坏的农业害虫对研究对象,研究表皮脂质特性,飞蝗不同组织部位的区域化分布特点
作为一代园艺学大师的吴耕民,是我国著名的园艺学家、园艺实践家、园艺学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园艺学事业的奠基者与开创者之一,其成长经历与我国园艺学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论文通过对吴耕民园艺学实践的解析,分析其园艺学思想,论文主体的三章是对吴耕民一生的学术实践进行的系统分析,并通过一章对吴耕民的园艺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论文也可为了解中国现当代园艺学发展脉络提供一些理据。绪论部分主要针对论文研究的意
线粒体基因组因具有独立于核基因组之外的遗传信息,进化速率一般比核基因组快,且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容易,同时在物种进化方面可提供合适的时间尺度,故广泛应用于真菌的分类与鉴定等生物学研究中。羊肚菌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及较高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科学合理地保护及利用羊肚菌这一珍贵的野生资源意义重大而深远。到目前为止,羊肚菌属仅有4个物种报道了线粒体基因组。本文以褐坑羊肚菌(Morchella brunnea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双子叶植物,属管状花目,茄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SPL基因编码一类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L8是拟南芥第一个被报道具有功能的SPL基因,缺失SPL8基因造成拟南芥半不育的表型,主要是由于花药发育异常。SPL8的这一功能在番茄中是否保守?尚不清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离番茄SPL8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将为开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