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叙事的概念转喻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剧作家,1932年“因出色的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对高尔斯华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上,以《福尔赛世家》为最多,而对他极为擅长的短篇小说的关注度却很低。所以,本文选择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苹果树》为研究对象。目前,对《苹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爱情悲剧的原因、神话原型、动植物象征意义等方面,而对小说叙事构建和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思维方式的研究相对欠缺,所以本文拟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弥补这个欠缺。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不少学者也开始注意到转喻作为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叙事中的作用。转喻思维在叙事中的表现是动态的,包括两个方面,即作者构建叙事和读者解读叙事时的转喻认知。作者的构建是叙事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叙事的来源和基础;读者的解读也是叙事构成的重要步骤,若无读者的参与,叙事也不能被称之为叙事。所以研究叙事中的转喻思维不仅应该关注作者的叙事构建,也应该关注读者的叙事解读。正是因为作者和读者享有共同的转喻认知基础,通过叙事作品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本文旨在分析作家在构建小说叙事和读者解读小说叙事时体现出来的转喻思维及其功能。通过这样的分析,希望揭示转喻思维在叙事交流达成中的重要性,指出叙事作品的构建和解读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基础——概念转喻。叙事构建包括事件、背景、人物塑造、引用等,重点突出转喻思维是叙事聚焦的认知基础;叙事解读包括主人公形象、哲理内含、主题等,重点指出转喻思维是小说多样性解读的认知基础。在分析了作者构建叙事和读者解读叙事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总结概念转喻在构建和解读叙事时发挥的功能,包括副语篇功能,元叙事功能和语境重构功能。
其他文献
今天,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地球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地遏制危机,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股环保热潮的影响下,本文
洛林·汉斯贝里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著名和励志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之一。她是把黑人生活搬上百老汇舞台的最年轻的黑人女剧作家,同时她还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自己的梦想、自由和平
省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诗歌艺术语言的一大特点。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省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多从句法和修辞等角度来展开,特别缺乏从认知的角度对诗
长久以来,对幽默的研究停留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幽默的研究扩展到了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讽刺性幽默是幽默与讽刺的并置,而对这类语言现象的认知语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誉为十九至二十世纪的心理现实主义大师,《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他早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自1881年出版以来,该小说一直受到批评家们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激光诱导碎裂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给出了样品受到激光辐照后的物理图像.其中激光能量为60 mJ,计算步长取3 fs.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作为翻译学文化转向的新流派,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通过把翻译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之中,揭露翻译活动背后的权力差异,从而来消解强势文化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美国战后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慧血》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这篇硕士论文旨在揭示主人公黑兹尔·莫茨是怎样在托尔金汉姆城一步一步完成了向上帝皈依
“天真”是美国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一直关注的论题。从古朴率真的“美国的亚当”到叛逆者–牺牲者的反英雄,从逃避文明回归自然的“新世界里的新人”到美国梦
自1994年第一部票房分账发行影片《亡命天涯》出现在大陆银屏上,美国电影不断流入中国的电影市场。电影已成为文化输出与引入的重要渠道。由于电影所具有的艺术性及其与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