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梅画”技法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以其“傲雪”、“清洁”的人文品格成为中国传统花鸟绘画当中的重要题材,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之首。中国人爱梅、赏梅,写梅诗、作梅画,借梅花来寄托画家的内心情感,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东方审美特征与人文智慧的“梅画”传统。从总体来看,中国绘画在重视“外师造化”的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中得心源”,即绘画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物象进行“传移摹写”,而需要画家的主观意识对物象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最终通过画面来呈现和表达画家的创作意图。在诸多传世“梅画”作品当中,我们既能够看到宫廷绘画当中那些对于梅花的精致描绘,也可以看到在文人绘画当中士大夫们对于梅花的写意表达。“梅画”在中国传统文艺精神的影响下,成为了承载人们爱梅、喜梅、借梅抒情的重要方式。本文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梅画”当中对于“景”的描绘和运用。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当中,梅花也不例外;同时当梅花身处于不同的景色当中,其在画面上的表现技法及审美趣味也是不同的,因此本章以“风梅”、“烟梅”、“雪梅”、“月梅”为例,分别讨论了在不同天气、时间条件下的“梅花”在布局与空间营造方面的特点。远在宋代,梅花在不同自然现象中的特殊的形态美已经被发现并记载下来。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最早对于处于风、雨、雾、雪、霜、晴等气候之下如何表现梅花作了归纳性总结,这是从枝的性状和花的繁简角度来讲构图中两者的搭配的要素。无论两者的搭配程度如何,风、雨、霜、雾、雪等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一不把对梅花的清晰、精确的表现变成一种模糊的、印象的呈现。这种“披烟带雾”、“临风带雪”等鲜活的意象是理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1)的状物来源。似现非现、欲露还藏,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反映了中国画艺术的独特追求,有着吟味不已之美。本文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梅花的“根”、“枝”、“干”的画法以及技法。“梅画”当中“根”、“枝”、“干”等是画面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与花丛、花蔟形成鲜明的疏密、设色等关系对比。其中“格”、“韵”作为赏梅和画梅的经典理念。为了画梅,文人画家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去记载梅树丰富的结构形态与纹理,通过长期的实践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探索,他们找到了这一方法,完善并拓展了前人的成就,于是便形成了《华光梅谱》《松斋梅谱》等关于画梅的经典范式记录,尽管这种演化充满了历史进程中的发展特点,表现梅花的艺术目的发生了革新与变化,但各时代画梅的技法却被相对完整的记录下来。本章以梅谱中出现的枝干专属名词入手,探讨各种不同技法下创作的共性与个性。在本文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梅花的各部分及花头画法,首先,梅花从结构上来看,有花蒂、花萼、花蕊、花冠(即花瓣总称);从形态上看,分为花与苞,花有半折、正盛与欲败,苞有蓓蕾与微开,画梅之前不可不分而研习其精微之处;画梅花时,画家通常以十八描和书法用笔入纸,通过或轻或重的力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由花萼至花蒂的连贯动作,把握节奏之感是此步骤的关键。诸位画梅者在对梅花形态和生长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下,结合绘画的笔墨和造型需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笔下的花已渐渐脱离了程式化表达,呈现出姿态和生长意味充足的自然之姿,梅花的形象精准、生动、富于情趣,通过对前人画梅技法的考察,自然可以深入的窥见历代梅画中那凌寒而放的高洁审美内涵。这与他们在创作中重视对“物态”的表现,坚持“师造化”的创作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其他文献
负磁化效应是磁性材料的净磁矩在外加磁场下显示与磁场方向相反取向的一种效应,其起因涉及磁性材料内部复杂的磁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负磁化效应的磁性材料的磁化态可以借助温度和磁场而得以调控,因此,对负磁化效应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物理研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尖晶石和钙钛矿两类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围绕如何实现显著增强的负磁化效应和提高负磁化效应开始出现的温度这两个问题开
学位
Volterra积分方程和随机方程在描述物理、系统控制和金融等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数值分析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博士论文主要考虑几类确定性Volterra积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和随机Volterra积分方程数值方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全文分为如下6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确定性Volterra积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和随机Volterra积分方程的一些应用背景,以及它们数值
学位
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组成复杂,处理难度大。在众多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由于去除效率高、操作简便和成本低,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相对于传统吸附剂,螯合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强、选择性好的优点。因此,针对低浓度含铜电镀废水及含银冶炼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本文分别设计合成了氨基多羧酸螯合剂及含硫螯合基团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它们对铜(Ⅱ)及银(Ⅰ)两种重金属离子的相关吸附
学位
帽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喜戴。至迟于先秦,“高顶帽”为中原百姓接受。但在汉及以前的服饰体系中,中原地区主流语境崇冠轻帽,视“高顶帽”为胡人之象征。历经魏晋风度和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后,士人们反而开始以戴帽为雅,“高顶帽”始被士人广泛设计和改造,汉化特征显著,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中一款“墙外有重墙”“界在两眉间”的造型成为后来“东坡巾”的原生要素。唐及五代,“高顶帽”演化为周边
期刊
近年来,多样化的氧化偶联反应为碳杂键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高效策略。在可持续化学理念的推动下,化学工作者在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学时愈加重视反应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对氧化偶联反应而言,发展廉价绿色的催化体系,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氧化反应一直是备受关注却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其中,高价碘介导的氧化偶联作为一种无金属策略因具有经济环保、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C-O/C-N键的构建和重要生物活性分子
学位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密度高、孔隙率高、导电性好、光吸收能力强等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在催化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纳米多孔Au-Ag壳,其内部大孔可以促进质量传输,壳上小孔可以增加活性位点密度,网状金属骨架可以增加电子转移速率,高曲率韧带在光场中产生的强电磁场可以促进分子极化。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纳米多孔Au-Ag壳,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20年来,非洲当代纤维艺术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而西非则被视为一个地域性的典型代表与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在当代艺术与非洲织物本身历史文化境遇的碰撞下,西非的纤维艺术作品获得了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本文旨在从国际纤维艺术的视野出发,考察西非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及其独有的语境和文化内涵,阐述西非织物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隐喻”,探讨西非织物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多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