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地条件和树龄是影响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以形成黄土高原“小老树”的两个典型树种刺槐和小叶杨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水分好的沟谷台地和水分相对差的峁坡坡地)和树龄对两种树木叶水力学性质,叶形态和生理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小老树”形成的水力生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水分好的台地上生长的两种树木叶最大水力导度明显大于水分差的坡地,且随树龄增加,两种树木的叶最大水力导度明显下降。台地上生长的两种树木的叶表皮导度和PV曲线参数(膨压损失点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膨压损失点时的水势ψtlp、饱和含水量时的渗透势ψsat)均大于坡地;随树龄增加,两种树木的叶表皮导度显著下降,PV曲线参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种树木叶最大水力导度和ψtl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叶最大水力导度和抗旱性之间存在一种制约关系。(2)水分好的台地上生长的两种树木叶水力脆弱性(P50)和水分传输的安全性更高;但随树龄增加,水力脆弱性差异不大,水分传输的安全性降低。两种树木叶P50和PV曲线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叶水力脆弱性是两种树木不同树龄阶段重要的抗旱性特征之一。(3)坡地刺槐和小叶杨具有小的叶面积,高的比叶质量和叶厚度,低的比叶水力导度、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而水分利用效率和N、P养分含量均增加。随树龄增加,两种树种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表现出干旱生境中的特点,叶水分关系的恶化和分配到光合器官中的N含量比例的减少是随树龄增加净光合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立地条件和树龄对两种树种的一些重要的叶形态和生理特性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干旱与树龄增加相互作用导致的光合面积的减少、叶片结构和建造成本的上升及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