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续相TiC/45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的方向发展,对制动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铸钢及锻钢制动材料的性能已接近极限,亟需开发具有稳定摩擦系数、高耐磨性的新型制动材料。本文在探究TiC-钢体系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成形-无压烧结工艺制备了TiC(Ti)和TiC-Ti B2多孔陶瓷预制体,分析了Ti的添加方式以及Ti B2含量对TiC多孔陶瓷的物相、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再以多孔陶瓷预制体为骨架,采用熔融浸渗工艺,制备了双连续相TiC/45钢基复合材料。明晰了预制体成分及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宏观与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双连续相TiC/45钢基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摩擦磨损实验,揭示了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其机理,为这一新型材料在高铁制动材料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在TiC原料中加入不同含量的Ti,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工艺制备了非化学计量的碳缺位型TiC(TiCx)陶瓷基板,研究了碳缺位程度和温度对45钢与TiCx陶瓷之间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减小TiCx陶瓷的x值,能够降低45钢液与TiCx陶瓷基板的接触角,改善两者之间的润湿性。润湿过程中,钢液在基板中的扩散深度随温度的升高及x值的减小而增大。当x值为0.7~0.8时,润湿过程由溶解驱动主导;当x值减小到0.58时,润湿过程由反应驱动主导,有Fe2Ti相生成。45钢和制动盘钢与TiCx陶瓷基板的对比润湿研究表明,在较低温度下,45钢在陶瓷基板中的扩散深度大于制动盘钢;而在1650°C时,由于陶瓷基板中的Ti原子更容易与制动盘钢中Cr、Mo碳化物中的C原子发生反应,生成TiC或者TiCx,使得制动盘钢在陶瓷基板中的扩散深度大于45钢。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成形-无压烧结工艺,分别制备了纯TiC(T0)、TiC均匀混合Ti(T1)和TiC表面包覆Ti(T2)三种多孔陶瓷预制体,结果表明,混合Ti和包覆Ti两种方式都能提高TiC陶瓷骨架强度,其中T2预制体骨架由芯部的TiC区、中间的TiCx区和外层致密的TiCx和Ti的混合区组成。随着骨架组成从纯TiC变为Ti包覆TiC,其预制体孔隙率相应地从94.3%降低至89.3%,抗压强度从0.90MPa提高至2.33 MPa,骨架中少量金属Ti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多孔陶瓷预制体的力学性能。以三种多孔陶瓷预制体T0、T1和T2为增强相,采用熔融浸渗工艺分别制备了双连续相TiC(Ti)/45钢基复合材料CT0、CT1和CT2。由于预制体成分不同,三种复合材料的陶瓷增强相骨架分别呈现部分连续、弱连续和强连续结构。CT2中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宏观和微观互锁结构强化了骨架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其拉伸断口上呈现大量的韧窝形貌,并观察到裂纹的偏转、桥连以及二次裂纹萌生等强韧化机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其维氏硬度、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4.11 GPa、481 MPa和28.9 MPa·m1/2。除通过添加Ti提高TiC多孔预制体强度、改善其与钢基体的润湿性外,本文还以Ti和B4C为原料,通过两者之间的高温反应制备了三维网络结构的TiC-Ti B2多孔陶瓷预制体及其钢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预制体中TiC:Ti B2质量比为37:55时,Ti B2能够有效抑制TiC的分解。添加不同含量B4C得到的TiC-Ti B2多孔陶瓷预制体的孔隙率和体积密度范围分别为87.1%~96.0%和0.17~0.22 g/cm~3。当预制体原料中B4C含量为20 wt.%和25 wt.%时,TiC-Ti B2/45钢基复合材料分别具有强连续和弱连续的三维网络陶瓷骨架,其中前者的力学性能最好,其维氏硬度、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2.85 GPa、382 MPa和23.7 MPa·m1/2。总体上看,TiC-Ti B2/45钢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低于TiC(Ti)/45钢基复合材料。双连续相TiC(Ti)/45钢基复合材料CT0、CT1和CT2与制动盘钢的对比摩擦磨损试验表明,三种复合材料与制动盘钢的摩擦系数相近,而磨损率明显降低,是一种综合性能更优的新型耐磨制动材料。其中CT2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磨损率,分别比制动盘钢、CT0和CT1低81.6%、54.1%和23.2%。尤其是在高速、高载磨损试验中CT2表现出更优异的耐磨性能。在低载、低速下,双连续相TiC(Ti)/45钢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为轻微的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高载高速下则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的混合机制。复合材料中的双连续相结构以及双互锁结构对降低材料的磨损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其他文献
挠度不仅是预应力混凝土桥的重要性能指标,也是与该桥型多个不可测结构状态变量相关的可测因变量。充分利用测试挠度中所蕴含的实证信息识别参数化结构中各类状态变量,是评估结构性能的可行路径。本文建立以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实测挠度为目标信息的概率反演框架,考虑预应力混凝土桥下挠相关结构状态参数时、空变异性,识别结构状态并将其用以结构性能评估,最后以信息价值为指标评估测试信息对于桥梁管养工作的效能,本文主要工作总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安全、准时、绿色环保、运量大等优势,日益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要选择,有效缓解了大中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近年来,轨道交通路网规模不断扩张,线路多列车运行呈现网络化的趋势,不同列车之间牵引和制动协同充分利用再生制动能量,具有节能潜力和时空复杂的动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列车节能驾驶控制和区域范围内多列车智能协同节能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行业竞争力、减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十九大”以来,推进城市群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城市群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在其中起到了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推进国家级城市群枢纽集群建设也成为了当前城市群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城市群内部交通仍存在着局部不均衡,供需不匹配,以及地区性局部交通需求与城市群综合交通大系统运行效率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这也说明
学位
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的核心零部件,其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设备瘫痪,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振动信号采集较易实现,且振动信号中含有丰富的可表征滚动轴承状态的信息,因而多数故障诊断研究围绕振动信号分析开展。然而,滚动轴承振动信号受复杂噪声干扰,信号的降噪与特征提取是故障诊断的重要环节。同时,随着机械系统中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滚动轴承振动数据来源愈加丰富,多源数据的融合
学位
毫米波因其具有的丰富频谱资源优势,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毫米波天线与阵列作为毫米波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近年来已成为天线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周期性结构是实现电磁场与波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天线和传输线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和间隙波导作为两类典型的周期性结构传输线,在毫米波天线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在已有研究中,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天线及阵列馈电方法较为
学位
智慧医疗中的生理信号分类方法可以服务于人体的健康评估,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甚至是有效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繁琐的临床检查与诊疗。在推进智慧医疗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准确的生理状态感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对智能算法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各种深度模型的应用在近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有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仍旧面临一些重要的挑战。为了构建鲁棒的分类模型并且有效地编码生
学位
钢-混组合梁是一种由混凝土板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合而成能整体受力的结构形式,因其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中而显得其动力性能分析十分重要。但是目前钢-混组合梁的动力分析理论的基本假定尚不明确,致使考虑参数过多而计算效率低下或考虑参数过少而计算精确不够。本文围绕钢-混组合梁的动力分析理论和方法问题,对界面相对滑移、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以及相关结构和材料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
学位
在桥梁工程中,跨越深水或者海床土质松软的水域时往往采用浮式桥梁,其中浮墩作为浮桥中与水直接接触的主要结构,会承受水域中不可忽视的波浪作用,这对浮式桥梁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对于浮桥来说,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浮墩在波浪下的动力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曲线型浮桥中的浮墩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曲线梁约束作用下浮墩的动力响应。同时本文为了提高浮墩的动力稳定性,提出在浮墩底部安装异轴垂荡板和在
学位
近些年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向规模化、网络化、深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隧道修建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由于受到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施工效率、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愈发倡导“机械代人”,实现少人化甚至无人化作业,同时也愈发重视隧道支护结构的标准化、工厂化及装配化,采用机械化装配的方式实现快速支护,严格控制围岩变形。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大断面及超大断面、近接或下穿既有结构
学位
近年来,我国兰新客专等多条无砟轨道线路的掺水泥路基填料在硫酸盐侵蚀下发生了膨胀变形问题,引起了轨道结构持续上拱、偏移等病害,严重影响了线路的运营。目前对硫酸盐侵蚀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多针对混凝土进行,缺少关于硫酸盐侵蚀掺水泥路基填料的相关研究,二者在材料组成、侵蚀方式、变形规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室内宏微观试验、理论分析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掺水泥路基填料在硫酸盐侵蚀下的膨胀发生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