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食品行业的信誉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权威造成了巨大损害。为了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我国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以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学术界也在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经营活动、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然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出现的海外婴幼儿奶粉抢购热潮以及国产婴幼儿奶粉滞销的尴尬处境,意味着食品安全事件可能会影响农产品的进口贸易,进而冲击国内的农业产业链。但目前为止,食品安全事件对农产品进口贸易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未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准确地回答“食品安全事件是否会导致农产品进口增长”、“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农产品进口贸易的路径是什么”、“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口贸易效应”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此,本研究基于信任品理论、集体声誉理论和危机的行业效应等理论,借鉴拓展的霍特林模型和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存在的经济学根源和影响机理。其次,在论证了三聚氰胺事件及其波及行业的代表性的基础上,运用合成控制法估计了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人均乳制品进口额的影响,并利用倍差法进一步验证了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了中国乳制品进口增长的结论。再次,运用协整理论测算三聚氰胺事件对生鲜乳收购价格和袋装鲜奶销售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测算了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价格下降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福利的影响。最后,运用Netlogo仿真平台,对不同最低质量标准规制、关税税率、市场准入制度等政策情景下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口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仿真模拟,为有关部门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损失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食品质量的信任品属性导致了食品行业的集体声誉,进而导致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行业效应中的传染效应;食品安全事件的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表现就是进口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2)2009年至2013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中国人均乳制品进口额的增量分别占当年中国人均乳制品进口额的32.86%、61.06%、55.15%、58.83%和72.92%。这表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会长期存在,并会加剧迅速扩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对我国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3)三聚氰胺事件造成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损失,但对农村居民福利的影响更大。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农村居民的福利损失平均为0.2170%,导致的城市居民的福利损失平均为0.0096%。(4)最优“阀值”的最低质量标准规制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减轻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口贸易效应及其导致的福利损失,关税税率可以减轻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口贸易效应,但对减轻福利损失的作用不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存在的经济学根源和理论机理,弥补了现有的相关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不足,揭示了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政府监管行为的动态博弈过程。(2)本研究运用合成控制法合成了未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情景下的中国人均乳制品进口的变动情况,并据此剔除了国内乳制品供需变动等可观测因素和金融危机、世界乳制品供需变动等难以观测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解决了已有的文献采用的估计方法难以同时剔除共同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的问题,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了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人均乳制品进口额的影响。(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Minot福利效应模型,通过测算三聚氰胺事件对鲜乳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影响,进而估计三聚氰胺事件对农村居民社会福利和城镇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为估计食品安全事件的福利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基于Agent复杂系统建模方法,运用Netlogo系统仿真平台构建了在不同政策情景下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贸易效应及其福利效应的仿真系统,为今后评估食品安全事件的不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