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眼分视方位整合的知觉性眼优势度测量法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精准量化中、高空间频率下双眼整合过程中的知觉性眼优势度,我们设计了基于双眼分视方位整合范式的知觉性眼优势度测量方法,并比较其与常用的双眼相位整合范式对知觉性眼优势度测量精度的差异。
  方法:
  测试中,受试者在黑暗房间通过偏振光眼镜双眼分视,观看LED屏幕上从0.5周/度到8周/度空间频率下不同对比度的视觉刺激光栅。在双眼相位整合范式中,受试者双眼所视光栅具有相对屏幕中央水平线值相等但方向相反的相位值;在双眼方位整合范式中,受试者双眼所视光栅具有相对屏幕中央水平线值相等但方位相反的方位值。光栅的尺寸固定为2个周期。在此设定下,当受试者感知到双眼整合后的视觉刺激的相位或方位值为0°时,即达到了双眼平衡状态。我们通过固定刺激法,测量当受试者在双眼整合任务中达到双眼平衡状态时的眼间对比度比值,即知觉性眼优势度(或双眼平衡点)。具体的,我们将非优势眼光栅的对比度固定在50%,要求受试者在不同眼间对比度比值(优势眼/非优势眼=0.2、0.5、0.8、1.1、1.4、1.7和2.0)下,通过电脑按键报告所感知到的光栅与屏幕水平中心位置的关系。我们使用累积高斯分布函数拟合了受试者报告其优势眼占优势的概率(即,受试者感知到双眼整合后的视觉刺激的方位或相位更接近优势眼输入的方位或相位)与眼间对比度比值(优势眼/非优势眼)的函数关系。我们从拟合得到的累积高斯分布函数中得到两个参数:“PSE”和“Sigma”。“PSE”对应于最佳拟合高斯分布函数上纵坐标为50%时的横坐标值;“Sigma”代表PSE点处的斜率。由于该函数纵坐标为50%时即为受试者在双眼整合任务中达双眼平衡状态,因此PSE值即代表受试者的知觉性眼优势度。为更好地比较“双眼相位整合范式”和“双眼方位整合范式”对PSE测量精度的差异,我们基于100次重采样数据的拟合结果,计算了两种测量范式所得PSE的标准误差(SE)。SE越小,代表测量精度越高。本研究共招募了9名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24.6±2.0岁;均值±标准差)参加,其log MAR视力均小于等于0.0,立体视锐度均小于等于60弧秒。
  1.实验1中,我们在5个空间频率(0.5、1、2、4和8周/度)和7种不同眼间对比度比值(0.2、0.5、0.8、1.1、1.4、1.7和2.0)下,分别基于双眼方位整合范式以及双眼相位整合范式测量了受试者的双眼平衡度。受试者的观察距离为85.5cm。实验中,我们将双眼相位整合任务中刺激光栅的眼间相位差设定为45°,双眼方位整合任务中的刺激光栅在左右边缘处的眼间相位差亦设定为45°,对应光栅的眼间方位差为7.2°。
  2.实验2中,我们将双眼相位整合任务中刺激光栅的眼间相位差由45°增加到135°;双眼方位整合任务中的刺激光栅在左右边缘处的眼间相位差亦设定为135°,对应光栅的眼间方位差由7.2°增加到21.7°。在空间频率为8周/度下,基于双眼相位整合范式和双眼方位整合范式,我们分别进行了7个眼间对比度比值下受试者双眼知觉的测量。
  3.实验3中,在8周/度的空间频率下,我们仅改变受试者的观察距离,即将受试者距离显示屏的距离由85.5cm增加到342cm,使得刺激光栅可以显示为实验1中刺激光栅空间分辨率的4倍。在此设定下,基于双眼相位整合范式和双眼方位整合范式,我们再次进行了7个眼间对比度比值下受试者双眼知觉的测量。
  结果:
  1.实验1中,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两条拟合曲线的斜率均逐渐减小,尤其是在较高的空间频率(4和8周/度),拟合曲线更加趋于平缓。基于双眼方位整合任务的心理测量函数比基于双眼相位整合任务的心理测量函数要更陡。对应的,基于双眼方位整合任务所得PSE的SE也比基于双眼相位整合任务所得PSE的SE要低。这些差异在高空间频率尤其明显。
  2.实验2中,在8周/度的空间频率下,我们将双眼所视光栅左右边缘处的眼间相位差从45°增加到135°后,双眼方位整合任务中PSE的SE仍比双眼相位整合任务中PSE的SE要低。
  3.实验3中,在8周/度的空间频率下,我们将受试者观察距离从85.5cm增加到342cm,即将视觉刺激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4倍后,双眼方位整合任务中PSE的SE仍比双眼相位整合任务中PSE的SE低。
  结论:
  实验1的结果说明,相较于双眼相位整合任务,双眼方位整合任务可以在较广的空间频率范围内更加精确地测量受试者的知觉性眼优势度;实验2的结果说明,实验1中两种任务对受试者知觉性眼优势度测量精度的差异不是因为双眼所视光栅左右边缘处的眼间相位差较小所致;实验3的结果说明,实验1中两种任务对受试者知觉性眼优势度测量精度的差异不是因为视觉刺激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所致。我们的研究因此提供了一种较为精准地测量不同空间频率下双眼整合中知觉性眼优势度的方法,有望为临床相关双眼视功能性眼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新工具。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正切曲率半径法推算学龄期儿童全方位角膜前表面各区间Q值,通过分析6-11岁、12-17岁年龄段不同屈光度学龄期儿童角膜前表面颞上、鼻上、颞下、鼻下四个区间Q值,探讨其非球面特性及分析非球面特性与年龄组、屈光度、性别、眼别、眼压、眼轴、前房深度相关性,为学龄期儿童Q值引导的个性化RGP甚至OK镜的验配、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学龄期儿童基于Q值的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目的:角膜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是恢复视功能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全世界需要通过角膜移植进行视力恢复的患者超过1000万。虽然角膜具有免疫豁免特性,移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和组织,但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人类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是FK506分子量大、高疏水性和容易异构化等特性导致其作为常规
目的:  眼底的新生血管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表明,COX-2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而COX-2是PGE2和PGF2α的合成酶,因此COX-2发挥其对新生血管作用可能由二者介导。PGF2α已被证明在女性生殖系统及多种类型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测COX-2通过诱导合成前列腺素F2α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本课题将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小胶质细胞介导慢性炎症反应在其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FGF1)具有广泛的促分裂效应以及卓越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发现非促分裂FGF1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在外周发挥卓越的抗炎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非促分裂FGF
目的:  近视在近些年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临床常见的屈光不正,其发病机制复杂,但目前尚未明确。多巴胺(Dopamine,DA)是视网膜上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近视密切相关。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PZ)对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较强,完全激动剂缺乏时,表现出功能性激动作用,完全激动剂充足时,表现出功能性拮抗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阿立哌唑能够抑制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
学位
期刊
目的: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评估了成人弱视患者双眼间不平衡程度与空间频率的关系,并探究导致双眼不平衡的可能机制。  方法:  本课题招募10名成人弱视患者(23.3±4岁;均值±标准差)和10名年龄匹配(Z=-0.115,P=0.909)的正常受试者(23±4.5岁)参加本研究。我们运用“双眼方位整合范式”来量化受试者眼间不平衡程度与空间频率(0.5-4c/d)的关系。在双眼方位整合范式中,受试者
学位
目的:  近视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视发生时,巩膜存在微环境缺氧,缺氧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发挥功能。本课题组前期表明巩膜缺氧可通过HIF-1α调控巩膜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胶原重塑导致近视形成。HIF-2α是否参与缺氧诱导的近视形成尚不明确。在豚鼠实验中发现,整合素α1β1受体在近视眼发育的早期阶
学位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IMEM)患者术前、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和血流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并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因素。  方法:本实验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21例21眼纳入研究,于我院行标准23G微创玻璃体切除(Pa
目的:  1、应用角膜共聚焦生物显微镜(Invivo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干眼患者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角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角膜上皮基底下神经(Corneal epithelial sub-basal nerve,CSN)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变化规律。  2、研究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DC、CSN以及眼表主、客观参数的变化和损伤恢复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