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对小鼠屈光发育及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模式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视在近些年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临床常见的屈光不正,其发病机制复杂,但目前尚未明确。多巴胺(Dopamine,DA)是视网膜上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近视密切相关。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PZ)对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较强,完全激动剂缺乏时,表现出功能性激动作用,完全激动剂充足时,表现出功能性拮抗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阿立哌唑能够抑制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 myopia,FDM)而不影响正常屈光发育。本实验通过比较APZ与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拮抗剂舒必利对多巴胺D2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模拟出APZ对近视的作用机制,从而反映多巴胺D2受体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本实验选取4周龄的野生型C57BL/6小鼠,将满足屈光条件的小鼠随机分成阿立哌唑药物组和多巴胺D2受体药物组。
  1.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WB)实验。将阿立哌唑药物组随机分成三组:溶剂组(10%二甲基甲酰胺;n=5),低剂量阿立哌唑药物组(1mg/kg;n=5),高剂量阿立哌唑药物组(10mg/kg;n=5),每组进行持续4周的单眼形觉剥夺,并且每日腹腔注射溶剂或药物。将多巴胺D2受体药物组随机分成三组:溶剂组(抗坏血酸;n=6),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Quinpirole)组(n=6),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Sulpiride)组(n=6),腹腔注射药物一天。前者三个小组在实验4周结束时分别于注射药物0.5h、1h、1.5h后取材,后者三个小组在实验当天分别于注射药物0.5h、1h、1.5h后取材。所有小鼠的视网膜利用WB技术检测多巴胺D2受体下游信号分子pERK的变化情况。
  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提取与检测实验。将阿立哌唑药物组随机分成三组:溶剂组(10%二甲基甲酰胺;n=10),低剂量阿立哌唑药物组(1mg/kg;n=12),高剂量阿立哌唑药物组(10mg/kg;n=14),每组进行持续4周的单眼形觉剥夺,并且每日腹腔注射溶剂或药物。将多巴胺D2受体药物组随机分成三组:溶剂组(抗坏血酸;n=11),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Quinpirole)组(n=14),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Sulpiride)组(n=14),同样地,每组进行持续4周的单眼形觉剥夺,并且每日腹腔注射溶剂或药物。各小组在实验4周结束时分别于注射药物0.5h、1h、1.5h后取材,提取所有小鼠视网膜cAMP,利用试剂盒检测其多巴胺D2受体下游信号cAMP的变化情况。
  3.电生理实验。将多巴胺D2受体药物组随机分成三组:溶剂组(抗坏血酸;n=15),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Quinpirole)组(n=15),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Sulpiride)组(n=12),每组进行持续2周的单眼形觉剥夺,并且每日腹腔注射溶剂或药物。实验结束时利用电生理系统生成相应的视网膜电图(Retinal Current Diagram,ERG),进而检测视网膜功能。
  结果:
  1.注射药物0.5h后,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组与溶剂组相比,pERK1明显上升(p=0.019),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组与溶剂组相比pERK变化不明显,但与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组相比,pERK1明显下降(p=0.010)。注射0.5h后溶剂组剥夺眼较对侧眼pERK2明显下降(p=0.016),高剂量阿立哌唑组剥夺眼与溶剂组剥夺眼相比pERK1明显上升(p=0.017),低剂量阿立哌唑组剥夺眼与溶剂组剥夺眼相比pERK变化不明显,各组对侧眼之间pERK变化也不明显。
  2.注射药物0.5h后,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组与溶剂组相比,cAMP明显下降(p=0.034),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组与溶剂组相比cAMP变化不明显;注射0.5h后低剂量阿立哌唑组剥夺眼与溶剂组剥夺眼相比cAMP水平下降(p=0.029),各组对侧眼之间cAMP变化也不明显。
  3.舒必利可以明显降低视网膜最大混合反应的a波振幅(p=0.043)和b波振幅(p=0.039),喹吡罗存在降低视网膜最大混合反应的a、b波振幅趋势。
  结论:
  对形觉剥夺小鼠腹腔注射阿立哌唑0.5h以及对小鼠腹腔注射喹吡罗0.5h,均可使其视网膜pERK水平升高,cAMP水平降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与激动剂喹吡罗相比,可以使视网膜pERK水平降低,这提示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与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作用相似,通过激动多巴胺D2受体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提示抑制多巴胺D2受体可能是造成小鼠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使用配备Angiovue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D-OCT)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微血管及微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
学位
研究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神经微血管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还没有一种治疗方式能完全减轻糖尿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或逆转视网膜损伤。丹参(鼠尾草科),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干根几十年来一直用于治疗心脏、血管和造血系统疾病。DR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氧化应激所诱导的视网膜神经
学位
研究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进行性眼部遗传病,其主要特征是色素上皮以及光感受器功能逐渐退化,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病变的遗传形式主要有三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其中,X连锁遗传(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虽发病率低,但症状最严重,易致盲。现已知在XLRP中最常
目的: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以视杆细胞以及视锥细胞的原发性病变为特征,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病基因有65个。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但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来自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不同患者的疾病进程往往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异质性和个体差异的原因仍不清楚。虽然多种多样的动物模
目的:  应用正切曲率半径法推算学龄期儿童全方位角膜前表面各区间Q值,通过分析6-11岁、12-17岁年龄段不同屈光度学龄期儿童角膜前表面颞上、鼻上、颞下、鼻下四个区间Q值,探讨其非球面特性及分析非球面特性与年龄组、屈光度、性别、眼别、眼压、眼轴、前房深度相关性,为学龄期儿童Q值引导的个性化RGP甚至OK镜的验配、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学龄期儿童基于Q值的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目的:角膜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是恢复视功能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全世界需要通过角膜移植进行视力恢复的患者超过1000万。虽然角膜具有免疫豁免特性,移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和组织,但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人类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是FK506分子量大、高疏水性和容易异构化等特性导致其作为常规
目的:  眼底的新生血管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表明,COX-2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而COX-2是PGE2和PGF2α的合成酶,因此COX-2发挥其对新生血管作用可能由二者介导。PGF2α已被证明在女性生殖系统及多种类型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测COX-2通过诱导合成前列腺素F2α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本课题将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小胶质细胞介导慢性炎症反应在其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FGF1)具有广泛的促分裂效应以及卓越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发现非促分裂FGF1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在外周发挥卓越的抗炎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非促分裂F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