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对环境污染物的去除与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sp2杂化组成的厚度仅为单层原子二维平面碳基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由于其层状的结构,石墨烯具有很高的理论比表面积(~2630 m2g-1),表面碳原子可能与有机污染物产生强π-π作用,表面的官能团则可与重金属离子产生络合作用,在去除环境污染物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石墨烯尺寸小,分离十分困难,阻碍了实际中的大规模应用。  本论文采用利用液相沉积法制备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使得这种复合材料既具有磁分离的特性,又克服了石墨烯易团聚的缺点。然后,采用宏观静态吸附的方法研究磁性石墨烯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物(Pb(Ⅱ))和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萘、1-萘酚、1-萘胺)的去除效果,最后与微观表征相结合研究磁性石墨烯的吸附机理。主要成果如下:  (1)合成的磁性还原石墨烯被用作超级吸附剂去除水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萘、1-萘酚、1-萘胺)。结果表明,磁性还原石墨烯吸附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主要是通过EDA作用,吸附质的极性越大,吸附容量越大。将磁性碳纳米管吸附结果作为对比,研究吸附剂的形貌对吸附的影响。由于层状结构的磁性石墨烯表面的有效吸附位为石墨烯片层的上下两个表面,远多于卷曲管状结构的磁性碳纳米管,所以磁性还原石墨烯对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的吸附容量很大。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磁性还原石墨烯和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过程是自发吸热的。  (2)合成的磁性还原石墨烯与磁性氧化石墨烯分别被用来吸附重金属污染物(Pb(Ⅱ))和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1-萘酚、1-萘胺)。结果表明,由于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磁性氧化石墨烯对Pb(Ⅱ)的吸附效果好于磁性还原石墨烯,而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较差;磁性还原石墨烯的结果刚好相反。热力学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1-萘酚和1-萘胺在磁性还原石墨烯上的吸附,且该吸附过程是吸热自发的过程。磁分离实验表明,这两种材料都都很好的磁分离特性。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Bi2-xGdxSe3拓扑绝缘体单晶样品的结构以及磁性的探究。  利用改善的布里奇曼方法制备Bi2-xGdxSe3单晶样品,发现最高温度控制在850℃制备Bi2Se3样品效果最佳,而制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是纳米尺度将物质的光学和电学性质相互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近期已有大量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原理的新型光电纳米器件和纳米结构被
近年来,随着光刻等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实现在纳米尺度,乃至单粒子水平的量子态操纵,如单原子,单光子。单量子层面的操纵对实现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纳米孔作为一种对单分子聚合物的分析表征和测试手段近年来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第三代快速低成本测序技术用于DNA测序领域更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纳米孔的研
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中子参数测量是诊断聚变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诊断技术和物理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中子诊断可以直接度量聚变装置的
在北京谱仪Ⅲ实验上,事例起始时间重建是事例重建的第一步。本文介绍了该实验上事例起始时间重建算法的改进和重建效率的研究。算法经过改进,重建效率提升,误判率降低。开发了一
板状构件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d Laminography,CL)是一种全新的检测板状构件内部结构和缺陷的成像方法。该方法利用微焦点X射线源及平板探测器搭建的非同轴扫描系统,可对板状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Sp2杂化组成的单原子层二维蜂窝网状结构。自2004年第一次制备成功以来,石墨烯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由于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出众的物理特性,石墨烯在电子应用方面被当作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新材料。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热分解SiC、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其中,通过CVD方法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在电子器件应用方面有很大潜力。但是,在将石墨烯应用于器件中时,通
该文利于离子注入技术,开展了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的诱变育种工作.首先对这种新的诱变源的有效剂量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一些数据,结果表明:最佳注入剂量在0.8×10~2.4
化学发光氮氧化物分析仪是环境监测领域的高端仪器,其中反应室和光电倍增管是氮氧化物分析仪中的核心装置,用于产生及处理化学发光所产生的光信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