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导水材料调控路基水分场机理与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节性冻土区公路路基冻害会导致路面遭受破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传统的路基冻害防治方法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路基冻害问题,常导致路基中水分集聚,加剧冻胀。本文引入一种新型毛细导水材料,可以将由于各类环境气候条件变化如降雨入渗或地下水毛细上升在路基中积聚的水分排出至大气中,从而有效解决北方地区的路基冻融破坏问题。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1877240,41672280)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对毛细导水材料的导排水能力、在路基中的吸排水机理及其工程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研究了毛细导水材料在大气环境下的自由吸排水能力,揭示了毛细导水材料自由吸水能力与蒸发能力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土样初始含水率、环境相对湿度和材料暴露面积对毛细导水材料在非饱和土中吸排水能力的影响规律。在土体非饱和情况下,毛细导水材料能够将土中的水分排出,使土体中含水率降低5%~8%。基于Priestley-Taylor模型,提出了毛细导水材料在非饱和土中排水能力的评价方法,毛细导水材料排水速率等效于相同面积土体表面蒸发速率的13%。提出了毛细导水材料导水纤维排布的优化方案,将毛细导水纤维按照单束间距3 mm排列可以起到更好的排水效果。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毛细导水材料对路基水分场的调控作用,明确了毛细导水材料防止降雨入渗和阻控毛细水上升的作用效果。揭示了毛细导水材料埋设层数和埋设位置对路基土体中水分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毛细导水材料附近土体含水率显著降低,每埋设1层毛细导水材料可使土体整体含水率下降约5%。
  结合现场气候参数和路基设计资料,采用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现场尺度下毛细导水材料对路基水分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并明确了毛细导水材料对路基水分场的影响范围约为材料上下40 cm。毛细导水材料能够有效防止降雨入渗和地下水毛细上升,可在路基土非饱和条件下使路基含水率降低6%~10%,使其始终保持在起始冻胀含水率以下,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使路基的冻结深度减少 0.4~1 m。阐述了毛细导水材料埋设位置和埋设层数对路基含水率和冻结深度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现有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要求给出了材料埋设深度的建议取值。
  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毛细导水材料对路基水分场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对现场试验段路基钻孔取土并进行含水率测试,结果表明毛细导水材料在路基中的影响范围为材料上下各40 cm,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在路基土非饱和的情况下,毛细导水材料能够使含水率降低5%~8%,与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对全新的和现场工作了 10 个月后所得的毛细导水材料样品进行粒度分析试验和扫描电镜观测,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毛细导水材料的导排水机理,明确了毛细导水材料的抗淤堵能力和长期工作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各国对核能的利用,核废弃物的处置问题也日益突出,“深层地质处置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合适的高放废物处置方式。天然岩体中通常存在许多结构缺陷,缺陷的存在将影响围岩的承载力及破坏过程,从而对地下实验室的稳定产生威胁,而研究表明拉张破坏是岩石中最为常见的破坏形式。本论文以甘肃北山预选区的地下实验室围岩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试验,对拉张条件下含预制裂纹北山花岗岩的断裂力学行为及声发射
学位
由于经济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加,现有道路已无法满足通行需求,老路拓宽势在必行。在厚层海相软基区域道路加宽工程中,由于旧路基在多年的交通载荷作用下沉降接近完成,土体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而新路基沉降还未开始,因此,在荷载作用下软基区域新老路基间会产生随时间增长的差异性沉降,轻者会导致沿拼接缝的纵向错位裂缝,重则会影响道路行车安全,已成为软土地基老路拓宽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山沙港公路改扩建工程实际,通
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因为其 100%利用旧料、低碳环保等技术优势,和室内研究的大量开展、施工工艺的成熟等条件,近些年开始在高等级公路的下面层和基层大规模使用,但设计方法的不足和材料本身的性能限制其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应用推广。因此,本文从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提升和配比设计的关键因素研究出发,对比冷热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开展实体工程研究,分析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适用性。  首先
学位
在“交通强国”和“新基建”背景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已成为发展趋势和热点,而自动驾驶货车队列被认为将是在高速公路上最先落地的相关技术之一。但是目前货车队列技术多研究车车协同,局限于局部车辆,对车路协同及整体交通优化等方面研究不多。同时,智能网联道路系统中提出在I3级高速公路专用道中实现特定条件下的货车队列技术,但是现有的货车车道管理策略一般基于传统道路基础设施,对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货车队列与多车道高速
学位
随着自动驾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车辆在未来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自动驾驶车辆的道路交通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行驾驶环境更加贴合实际。目前对人工驾驶车辆和自动驾驶车辆混行环境以及小规模自动驾驶车辆编队的系统性能挖掘研究较少。  论文回顾了有关车辆跟驰模型和车辆轨迹优化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技
学位
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通行状态辨识是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信号交叉口通行状态辨识主要基于断面检测器数据,实现拥堵状态和过饱和状态的辨识,无法精确捕捉交通流通行状态的时空特性。本研究依托车辆身份标识数据,尤其是目前城市道路上广泛建设的卡口式电子警察系统采集的车辆身份标识数据,从交通流到达-驶离特性的角度来研究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典型通行状态辨识,通过对路段车道溢流状态和渠化段车道阻挡状态的辨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立体交通成为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地铁作为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高峰。盾构法是城市地铁隧道施工的常用方法,而城市地面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盾构近距离、穿越施工不可避免,严格控制地层扰动及地表沉降是盾构法施工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无锡地铁3号线公路处站~山北站盾构区间隧道紧邻某老旧建筑物,盾构
学位
沥青路面由于其黑色铺装,夏季吸收热量多,容易造成车辙等高温病害;在冬季,由于黑体辐射,热量损失快,造成了路面温度下降过快。目前使用的沥青路面降温处理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各自的弊端。本研究基于热致变色材料制备了热致变色改性沥青,从微观机理分析、沥青胶结料性能评价、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和室外环境实际温控性能四个层面,对热致变色沥青路面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测试和分析。  首先,利用红色、蓝色和黑色热致
学位
大型工程车驾驶员作为一类职业驾驶员,长时间往返驾驶于建筑工地与混凝土场站之间,驾驶路线单调,工作倦怠程度较高。另外,当派单任务较多时,他们通常牺牲睡眠时间以赚取更多利润,导致其睡眠状况不规律。而工作倦怠和睡眠状况均可能导致大型工程车驾驶员产生危险驾驶行为,危害城市公共安全。因此,本文研究工作倦怠及睡眠模式对大型工程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对指导其安全驾驶,进而保证整个道路网的行驶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增加,机动车出行比例也随之增加,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和污染,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公共交通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城市交通污染。然而在居民出行密度低的城市新区,常规公共交通无法满足新区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促进城市公交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可变线路公交应运而生。可变线路公交兼具固定线路公交的低成本和需求响应式公交的灵活性,成为解决城市新区居民出行问题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