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的社会排斥感探析——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流动与权益——珠三角外来工调查”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把外来工在打工地的4项感受归类赋分,得到经济排斥感和心理排斥感两个因子,再依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加权计算外来工的排斥感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并以此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着重探讨外来工的社会网络对其经济和心理排斥感两个因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珠三角外来工在打工地感受到了社会排斥,其中外来工感受到的经济排斥比其感受到的心理排斥更强烈。这与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以及出来打工以挣钱为目的有很大关系。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看,总的来说,外来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削弱其社会排斥感,但是网络的封闭性和性别趋同性特征对削减其社会排斥感有阻碍作用。网络规模大、网络异质性高、强关系提供资源的能力较强的外来工,其经济排斥感较弱。认为自身在网络中的位置重要及三最好朋友全是企业内成员的外来工,其心理排斥感较弱;但是第一次打工时多人一起外出、网络中性别趋同性高的外来工,其心理排斥感较强。可见,外来工要削弱其排斥感可以扩大其社会交往范围,增强网络的异质性,避免社会交往网络的封闭化。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特殊宗教形式,我国农村的非制度宗教近些年又得到广泛发展,由于其自身性质和中国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气质,其发展空间十分狭小,地下性特征明显。农村非制度宗教已经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X村因村底压覆着大量的煤炭资源而被搬迁,新村以“二十年不落后”的标准落成,彻底的改变了该村的村容村貌。该村属于外力推动下的自上而下的变迁模式。这种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家长教养风格和学生人格对学生思维风格的影响。196名高中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完成了包含思维风格量表(Sternberg,Wagner& Zhang,2007)、大五人格量表(C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发展,中国股民人数不断增多,新兴的股民群体逐渐形成和扩大。股民群体的崛起不仅壮大了企业资本,完善了企业文化,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且加速了政体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倾向做了较有深度的探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了相关研究状况,阐明了本研究的
本文是以临澧县QS村红十字会为个案进行的公众参与实证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考察农村居民对村红十字会组织的了解程度及参与该组织的现实态
南通新一轮教改提倡“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十二字方针,有效预学是“十二字”方针践行的前提,基于有效预学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能让学生有更多合作学习、踊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