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著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