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即刻影响

来源 :上海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是外踝扭伤常见的后遗症,感觉功能已成为CAI患者十分困扰的问题,其中足底感觉的异常普遍存在。针对该问题,学者提出以感觉为导向的康复方案(sensory-targeted ankl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STARS),试图激活足底皮肤感受器,增加足底感觉敏感性,从而改善姿势控制能力。然而,目前针对足底感觉刺激对CAI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探讨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对CAI患者足底轻触觉以及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即刻影响及持续时间;2、探讨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对CAI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采用足底感觉刺激提高CAI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供实践证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进行。实验一:招募4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CAI患者,每位受试者需要参加两组测试,每组间隔两周。第一次需进行一次10分钟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并分别在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后即刻、30分钟、60分钟这四个时间点进行足底轻触觉和踝关节运动觉的测试。第二次在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进行两次踝关节内翻位置觉和外翻力觉的测试。Friedman检验用于判断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足底轻触觉阈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判断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踝关节运动觉阈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Bonferroni用于事后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用于判断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和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即刻的内翻位置觉误差,与外翻力觉误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二:招募3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CAI患者,每位受试者需接受三种不同强度(自身体重、额外负重10%的自身体重、额外负重20%的自身体重)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足底感觉强度进行打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判断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前,以及三种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是否对姿势控制的各项指标产生显著性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还用于判断自觉足底感觉刺激强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Bonferroni被用于进行事后检验。Friedman检验用于判断三种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是否对足底轻触觉阈值产生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实验一:(1)足底轻触觉: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可即刻升高感觉阈值(大脚趾:p=0.014,第一跖骨头:p=0.002,第五跖骨基底:p=0.050,足跟:p(27)0.001)。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足底4个部位的感觉阈值随时间出现不同的变化。大脚趾处增高的足底感觉阈值持续30min,足跟处足底感觉阈值的变化持续60min(大脚趾:Baseline-30min:p=0.010,足跟:Baseline-60min:p=0.022)。(2)踝关节运动觉:不同时间点的踝关节内翻方向的被动运动觉阈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但事后多重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背屈、跖屈、外翻方向的被动运动觉阈值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外翻力觉和内翻位置觉:足底感觉刺激训练可即刻降低踝关节外翻力觉绝对误差的标准化值(p=0.019),然而外翻力觉相对误差和可变误差的标准化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踝关节内翻被动位置觉的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可变误差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二:(1)足底轻触觉:3种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下,足跟(p=0.045)处的感觉阈值存在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2)自觉足底感觉刺激强度:3种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下,CAI患者在初刺激、刺激5min后、刺激结束时这3个时间点的自觉足底感觉强度评分均未出现差异。(3)姿势控制:在感觉统合测试中,不同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下的前庭觉分值(p(27)0.001)以及综合分值(p(27)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条件5中,均衡分值(p(27)0.001)和平衡策略分值(p(27)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条件6中,均衡分值(p=0.002)和平衡策略分值(p(27)0.001)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稳定极限测试中,在向患后方移动时,方向控制(p=0.045)的值出现显著性差异。在运动控制测试中,当支持面大幅度向前(p=0.008)或向后(p(27)0.001)滑移,振幅尺度分数出现显著性差异。在自适应测试中,支持面沿脚趾向上转动(p(27)0.001)或向下转动(p=0.025)时,摆动能量出现显著性差异。在事后多重比较中,结果发现姿势控制的各项指标在3种强度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10min的足底感觉刺激训练降低了CAI患者足底轻触觉的敏感性,却能够改善CAI患者踝关节的外翻力觉。2、足底感觉刺激训练能够即刻提高CAI患者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可能是代偿性地增加前庭觉在姿势控制中的作用所导致。本研究可以为临床采用足底感觉刺激提高CAI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供实践证据支持。故临床上可以选用强度合适的刺激方法,用以提高CAI患者的踝足感觉敏感性,从而改善姿势控制能力。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发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长期伴有DPN可造成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损伤,致使上下肢出现麻木、感觉缺失和疼痛等症状,其中下肢更会出现相应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研究显示,DPN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是无DPN糖尿病患者的3倍,跌倒伤是无DPN糖尿病患者
学位
研究目的:足部肌肉力量在人体姿势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在年轻人中,足部肌肉力量与肌肉的横截面积和厚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直接测试方法呈现出良好的测试可靠性;众所周知,人体肌肉质量和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同样的趋势也发现在老年人足部肌肉中。因此,针对年轻人可靠的足部肌力测试方法能否应用于老年人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老年人足部肌力测试的可靠性以及足部肌力与足部肌
学位
研究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患者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高为表现的慢性骨疾病,其机制是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速率而造成骨量丢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老年骨质疏松患病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手段中,运动是最经济有效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通过信号通路或细胞因子等对骨生成过程产生积极作用,是可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痴呆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形成的斑块和神经元内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随着靶向Aβ的抗AD药物在临床实验上的持续失败,而tau病理被发现能够独立于Aβ直接发生和发展,且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人
学位
研究目的:跑步时持续性的肌肉活动易导致肌肉疲劳,从而影响跑者运动表现,甚至造成运动损伤。为提高运动表现,运动员及教练员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以延缓疲劳或促进恢复,其中包括穿着紧身装备。研究发现紧身裤可促进静脉回流,改善组织氧合,进而减缓肌肉疲劳,并可减少跑步时下肢软组织振动,减轻能量消耗。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穿着紧身裤能否影响跑步疲劳前后肌肉活动,改善跑步时的运动表现仍存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穿着紧身裤
学位
研究目的:老年女性肌少症已成为全球老龄化背景下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证实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及雌激素替代疗法都对骨骼肌健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更低门槛的被动运动方式,全身振动训练值得更多探索。目前,关于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雌二醇补充能否有效改善骨骼肌质量,增强骨骼肌的功能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去卵巢手术,构建肌少症动物模型,探讨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雌二醇补充对骨骼肌质量、功能及其相关信号蛋
学位
研究目的运动训练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促进卒中恢复的方法,它可以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到运动训练引起的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变化。本研究旨在观察跑台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探讨跑台训练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与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相关,从而为运动训练应用于卒中领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
学位
研究背景经颅相位干涉刺激(transcranial 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tTIS)作为一种新型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 ES)技术,既有传统t ES无创、非侵入、安全的特点,又结合了深部脑刺激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以精准刺激到深部脑区的优点,为今后神
学位
研究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的骨疾病,被认为主是要由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之间失衡所致,而成骨细胞实际上主要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而来。随着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骨形成与骨血管生成在骨代谢过程中关系密切、互相偶联。因此,骨血管生成能力降低可能也是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之一。大量研究证实运动能够有
学位
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存在的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敏感所导致的慢性炎症。膈肌功能障碍是COPD显著的肺外症状,是患者呼吸困难的重要原因。炎症参与了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强度有氧运动是抗炎的有效方式,且已被广泛应用于肺康复中,是减轻COPD膈肌炎症进而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潜在途径之一,具体的机制仍不清楚。PPARγ被证实参与COPD病理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