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加工食品中污染物缩节胺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092)资助。缩节胺(Mepiquat,Mep)也被称作健壮素、助壮素等,是N,N-二甲基哌啶氯化物的商品名称,属于我国常用的季铵化合物类植物生长调节剂。2014年,研究首次指出在烘烤咖啡以及速溶咖啡中检测出大量Mep,其最高含量可达1.4 mg/kg,Mep被认为是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由其天然成分形成的过程诱导化合物,而某些食品焙烤过程中产生的Mep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因素,也引发了人们对Mep形成机制的持续关注。本研究拟从模拟体系和食品体系入手,探讨Mep形成的多反应途径,利用模拟反应体系,阐明基于脱羧反应和甲基转移反应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机制,并在以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为代表的食品体系中明确Mep形成各反应途径、加工方式及条件对Mep形成的影响,最终从模拟体系和食品体系揭示食品热加工中新污染物Mep形成的多反应途径和机制。该研究结果将为扩充食品安全前沿理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科学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HPLC-MS/MS方法建立了不同食品基质中Mep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结果表明食品样品中Mep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45和1.5μg/kg,样品的回收率在80%-116%范围内。以RSD表示的精密度,日内<9%,日间<5%。基质效应(ME)值均小于1%,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对Mep检测的有效性。可满足食品中痕量Mep的检测需求。同时选择咖啡、茶叶等市场上的常见热加工食品进行Mep含量调查。研究表明,咖啡中Mep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品种咖啡经热处理后,Mep含量有较大差异。云南阿拉比卡咖啡中Mep最高含量为892±49μg/kg,越南罗布斯塔品种中Mep最高含量为1037±5μg/kg。不同茶叶、薯片及燕麦片品种中Mep含量差异较大,薯片中Mep含量最高为9005.6±54.4μg/kg。明确Mep在市售产品中的分布情况,将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Mep限量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也为后续Mep生成机制及反应途径的研究奠定基础。2.以代表氨基酸和哌啶酸(Pip Ac)为前体物质建立5种模拟体系(丙氨酸(Ala)/Pip Ac、甲硫氨酸(Met)/Pip Ac、缬氨酸(Val)/Pip Ac、亮氨酸(Leu)/Pip Ac和异亮氨酸(Ile)/Pip Ac),通过油浴加热探究Mep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Me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趋势。在Met/Pip Ac模拟体系中,当在240°C反应30 min时,Mep含量最高,达到1.25%。而在Ala/Pip Ac模拟体系中,Mep生成的最高温度为260°C,其含量为1.24%。同样加热条件下,Ala/Pip Ac和Met/Pip Ac体系比Val/Pip Ac、Leu/Pip Ac和Ile/Pip Ac体系更易生成Mep。同时探讨了Ala/Pip Ac、Met/Pip Ac、Val/Pip Ac、Leu/Pip Ac和Ile/Pip Ac模拟体系随时间变化的反应动力学规律,动力学模型表明Met/Pip Ac模拟体系在260°C时的最高反应速率(k)为10.68(×10-4),Met/Pip Ac体系的Ea值为21.12 k J/mol。与其它氨基酸相比,Met体系更易生成Mep。3.通过HPLC-MS/MS的单离子检测(SIM)模式获得相关化合物(如Mep和反应中间体)的精确质谱图,对Mep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la/Pip Ac、Met/Pip Ac、Val/Pip Ac、Leu/Pip Ac和Ile/Pip Ac(260°C处理30 min)的模拟体系中均可以生成哌啶和N-甲基哌啶两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中Met/Pip Ac模拟体系中的中间产物哌啶和N-甲基哌啶的响应高于其它几种模拟体系。同时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一步证实了氨基酸的甲基供体在Mep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当Pip Ac与13C-Met进行共热处理时,在m/z 116.12处观察到具有精确质量数的Mep信号,说明两个12C原子被两个13C原子所取代。结果表明,Met提供了N-甲基哌啶和Mep的甲基供体。其他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13C-Ala、13C-Val、13C-Ile和~2H-Leu)/Pip Ac体系中得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氨基酸可以作为Mep生成重要的前体物质提供甲基基团。此外利用DSC热分析技术研究了氨基酸/Pip Ac模拟体系的热特性曲线,在氨基酸/Pip Ac体系中,反应温度240.15-255.25°C之间仅存在一个宽吸热峰,这符合Mep的变性温度。Pip Ac影响了氨基酸的变性过程,Pip Ac在氨基酸的存在下可以通过脱羧形成Mep,Met/Pip Ac模拟体系检测出更大的峰面积,并具有更高的焓值(ΔH=94.03 J/g)以完成变性,Met/Pip Ac体系的热稳定性较低,完成反应所需能量更少,反应更容易发生。4.以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为典型食品体系,选择煎、炸、烤、微波等常见食品加工方式,研究加工方法、加工时间及加工温度对不同食品体系中Mep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烹饪方法会影响食品基质中Mep的形成。与平底锅煎制处理相比,油炸需要更多的油。油被吸收到食物的内部,这有助于食物成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反应,从而产生更高的Mep含量。微波处理时物质传热不明显,形成了较低水平的Mep。在高温下由于食物表面的快速、直接热传递,烤箱烘烤检测到最高含量的Mep,特别是马铃薯样品经过240°C热处理20 min后样品中Mep含量达到了1064±40μg/kg。在260°C处理20 min后,西兰花中Mep的最高含量为293±1μg/kg;而动物性食品体系中几种热处理条件下Mep含量显著低于蔬菜加工后Mep的含量。5.在上述蔬菜体系中,马铃薯加工后含有高含量的Mep,与其丰富的前体物质含量有显著关系,而不同马铃薯品种由于其前体物质的差异,显著影响终产品中Mep含量。Mep含量随着温度、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马铃薯品种经过不同加工处理后的Mep含量波动较明显。其中春薯5号经烤箱焙烤220°C处理30 min时样品中Mep含量最高达到800±1μg/kg。春薯5号、V7和黄金薯几个品种经油炸后的Mep最高含量高于煎制处理的样品但低于烤箱处理后的马铃薯样品。春薯3号、荷兰7号和尤金样品油炸处理后Mep含量低于煎制和焙烤处理的Mep含量。同时选择Mep含量最高的春薯5号品种进行热处理后前体物质含量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前体物质共同作用促进热加工过程中Mep的形成,Pip Ac在甲基试剂(主要包括甜菜碱、胆碱、葫芦巴碱和Met)存在下,通过脱羧作用形成Mep。春薯5号品种中所含前体物质在热处理过程中显著促进Mep的生成。进一步验证了春薯5号所形成的高Mep含量是因其含有丰富的Mep形成前体物质。综上所述,氨基酸作为新发现的前体物质,可利用脱羧反应和甲基转移反应促进热加工食品中Mep的形成,食品体系中Mep形成前体物及不同加工方式均会对Mep的形成产生影响。研究热加工食品污染物Mep的形成规律将为最终揭示Mep形成的多反应途径及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其他文献
大麻二酚(CBD)是一种从大麻中提取的大麻素,具有非精神活性和广泛的治疗特性,包括抗惊厥、抗焦虑、抗精神病、抗恶心、抗风湿和关节炎等生物活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然而,CBD对环境具有敏感性,如加热、光照和氧气时,可能会发生异构化、聚合或降解,阻碍了CBD在食品和制药行业的广泛应用。此外,口服CBD具有挑战性,由于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性较差,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仅约6%。因此,构建递送体系
石油,水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储层多为孔隙介质。弹性波(声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诱导电磁场的现象称为“震电效应”。这种现象与孔隙介质中的双电层结构和孔隙流体渗流效应密切相关。随着微弱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技术的提升,基于震电效应的勘探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震电勘探同时接收声场和电场信号,既反映地层的声学性质又反映其电学性质。震电效应测井同时将声源和接收器放置在井孔当中,在深度探测具有一定优势。本文
背景: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公认的致癌物,与非吸烟人群相比,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肺癌的发病率与吸烟密切相关。在我国大力倡导戒烟的背景下,吸烟或二手烟暴露诱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而既往对吸烟相关性肺癌的研究多为流行病学或临床研究,对于其相关的机制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将在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SIRT6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Ⅲ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组蛋白H3去乙酰化,在细胞增殖、衰老、D
背景:脑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由于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时间窗窄等原因,截至目前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案仍有限。因此,针对脑卒中过程中脑微环境的调节,以及卒中后神经、组织损伤修复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小胶质细胞是常驻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可响应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变化而改变其表型,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影响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有助于神经退行性过程,这些过
纤维蛋白原在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可转化成纤维蛋白,支持凝血酶的生成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促进伤口愈合。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循环浓度为200~400mg/dL。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在转录水平受到控制。循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随年龄增长、肥胖、吸烟和炎症状态而升高。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颅内微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发生病理性改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是概率论与图论结合的一种图模型,具有强大的知识表示与推理能力,为解决预测、分类及推理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BN广泛应用于可靠性与风险分析、医学诊断、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基于BN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一个关键的任务是依据研究目标的特征建立能够刻画不同属性之间关系的BN拓扑结构,因此BN结构学习逐渐成为BN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首先针对
研究背景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是癌症的主要治疗选择,但由于正常组织存在毒性限制,因此,在给定的辐射剂量下,治疗期间经常要使用放射增敏剂来增强RT,以改善对肿瘤的控制。目前,已经有多个涉及重金属或高Z材料作为放射增敏剂的研究,例如金纳米颗粒等。但是,这些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形金纳米颗粒上。另外,除金纳米颗粒外尚有多种其他高Z材料作为放射增敏剂的相关研究。以碱土金属钨酸盐
胃癌是最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全球排第三。胃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胃癌患者体内肿瘤存在扩散和转移。环形RNA是一类共价闭合环状的单链内源性RNA分子,其在人类多种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环形RNA在胃癌中的功能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5对人的胃癌和相应癌旁临床样本的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环形RNA的注释分析,我们鉴定出245种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环形RNA,其中152种显著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室内定位作为位置服务的基础技术,是解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法有效为用户提供精准室内位置服务问题的关键。在诸多室内定位技术中,基于WLAN射频指纹定位技术以其成本、复杂度以及普适性等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推广潜力的室内定位技术之一。然而,传统基于WLAN射频指纹定位系统长期部署在室内环境时,仍面临着指纹表征模糊、指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动态交通分配、环境污染与土地利用等综合问题。分别建立了这些问题的连续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相关的理论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考虑单个商业中心城市居民在一整天往返居住地和商业中心的通勤活动,建立了反应型动态连续用户最优模型。基于该交通模型,考虑城市车辆尾气的排放及扩散。建立了车辆尾气的排放模型及动态连续扩散模型,从而可以得到城市中一整天尾气污染物浓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