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域目的地可达性分析及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路和实践由来已久。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开发)模式由于简洁明了地提出由公共交通导向或激发下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包含中国的若干大城市在内的世界多地受到欢迎与推广。当前,以高密度、集约化、复合化、立体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城市TOD建设已从理论研究进入实战阶段,其对公众行为、出行方式、地产发展乃至城市形态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基于国情差异,世界各地TOD模式目标指向和执行方式亦有明显差异。中国对TOD学术研究与开发实践同时受到东亚和北美地区的双重影响,存在着概念泛化、理解片面、改善作用有限等多种问题。但本质上作为基于“公共交通-土地利用”关系的开发模式,TOD的最终共同目标必然是综合效益增值。
  内涵丰富的效益增值目标需要从宏观到微观的技术与政策支撑。公共交通、土地利用、出行质量三个方面从根本上决定了TOD模式的质量与实效。通过对TOD模式演变历程、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的梳理,深入剖析TOD模式从理论到效益提升的作用机制,找出其关键作用点“目的地可达性(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它是TOD理论各项原则实施的特征结果,是推动站域空间综合效益提升的关键,也是支撑民生体验与公共安全的基础。
  作为对象克服阻力(空间、距离、时间、花费等)达成活动目的的能力,可达性分析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型与尺度具有多种维度和视角。现有可达性测评方法多从空间地理和规划视角切入,缺少从中微观尺度对TOD站域空间深入剖析的能力。结合现代TOD站域以站点为核心、步行优先、立体化发展的多种特征,以空间显微与精细化为路径导向,研究通过剖析TOD模式从基层特征到目标实现的综合机制,将目的地可达性水平与TOD效益增值能力密切关联,在不同层级和维度上讨论不同空间要素对流量、效率、质量三方面的影响和互动,并归纳在TOD这一特定发展模式下的目的地可达性特征和差异。进一步从上述三个维度筛选TOD站域目的地可达性的空间影响因子并根据不同影响因子对速度、流量和个体体验的影响得出量化关系。以该评价体系为基础,论文五、六章节深入剖析与中国具有相似发展矛盾的日本代表案例,并从站域特征、目的地可达性评测以及城市功能与目的地可达性匹配关系等角度对比中日TOD站域的空间差异和性能表现。最终结合影响因子权重与实际案例分析,提出TOD站域的目的地可达性提升关键策略。
其他文献
遗产界对于文化遗产背景环境(setting)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威尼斯宪章》(1964),然而直到2005年《西安宣言》发布,背景环境(setting)概念才开始正式有了明确定义,至今也已有15年。但是对于背景环境的具体内涵、如何确定范围及内容、如何进行保护等问题的相关研究仍然很不足。因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对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实施具体的保护操作之前,研究出背景环境要素的内容以及识别其要素的原则、流程、方法,从而为今后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本文利用城市古典园林这一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本体特殊
建筑实践始于个体对真实世界的身体感知和理性认识,并形成观念指导生产实践,无数微观个体的实践运动构成了现实社会,并通过秩序的表现进一步成为个体感知和认识的基础,形成下一个生产循环。因此建筑实践既是个体主观认知的反映,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塑造,几者紧密关联并相互作用。建筑实践既包含建造活动等非语言表现,也包括文本等语言类的表达,巴特指出所有的能指符号都会回到语言这一环,因此在压缩的、流动的社会时空中,词的秩序成为愈加关键的力量,也成为理解建筑实践及其内涵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
摘 要:在互联网金融信用消费日益增长的同时,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成为各大互联网信贷平台争夺的重要目标人群。但是,大学生对此认知不够全面、自制力差、缺乏理性。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信用消费使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信用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甘肃省林业建设在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入了高质量、高效益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积累了一整套符合甘肃实际,有利于指导今后甘肃林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全省林业供给短缺、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因此,要将现存的一些问题解决好,重点应把握和实施好“三大战略”,即社会林业战略、依法治林战略和科技兴林战略。  关键词:林业;发展经验;发展机遇;发展困境;战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数据和信息已成为驱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要素。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战略等重要行动,作为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其行动策略受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为了分析政府数字化转型下基层干部行动策略的变化,运用数字素养全球框架(DLGF),从软件和设备操作技能、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造、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而博物馆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在分析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游资源和研学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产品个性化不足、研究性学习体现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该博物馆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研学产品,开展馆校合作,成立专业团队,培养研学导师,加强对研学过程的质量监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博物馆
期刊
摘 要:森林火灾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森林防火至关重要。森林防火上市公司是森林防火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防火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研究极为重要。以海康威视为例,通过经济增加值(EVA)模型,分析森林防火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并通过税后净营业利润、总投资成本等一系列指标与数据,计算出其历年的经济增加值。通过分析历年经济增加值的量与变化趋势,指出其资本扩张过快、企业利润非良性增
期刊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中型城市的核心商圈而言,地下商业建筑的开发,不仅能够扩展城市容量,同时又能让有限的空间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就目前的开发现状而言,部分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品质低下,商业活力匮乏,甚至逐渐沦为城市安全和公共卫生的死角区域。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商业建筑空间活力的匮乏。如何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活力,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地下商业建筑开发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既有地下商业建筑更新改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地
藏彝走廊是西南重要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通道,区域内民族迁徙交流频繁,也是内地与吐蕃交接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冲突和战乱。因此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碉楼作为本地区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时期开始,藏彝走廊地区就开始碉楼林立,尤其是在藏族、羌族聚居区,碉楼数量多、分布广。时至今日,该地区还保留有各时期的碉楼,根据调查走廊沿线尚存千余座“碉楼”,它们是民族建筑文化珍贵遗存,也是中国独特的“军事类型文化遗产”之一。藏羌碉楼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作为西南地区保存情况最完整、文化最
摘 要:以某专科医院为例,对其专科联盟医联体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2017—2019年,医联体专科门急诊服务量、住院人次、三四级手术例数等指标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前述指标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医联体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共享不完善、绩效考核缺位等问题。基于此,建议改革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绩效考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