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彝走廊是西南重要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通道,区域内民族迁徙交流频繁,也是内地与吐蕃交接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冲突和战乱。因此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碉楼作为本地区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时期开始,藏彝走廊地区就开始碉楼林立,尤其是在藏族、羌族聚居区,碉楼数量多、分布广。时至今日,该地区还保留有各时期的碉楼,根据调查走廊沿线尚存千余座“碉楼”,它们是民族建筑文化珍贵遗存,也是中国独特的“军事类型文化遗产”之一。藏羌碉楼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作为西南地区保存情况最完整、文化最丰富的的遗产,在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普适性和真实性价值得到世界认可。
以往对于碉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民族、单个地区,缺乏对碉楼综合性研究的观念。尤其是缺乏从区域边地政治的角度解读碉楼的防御与国家大一统的关系。本文在大量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藏彝走廊这一民族走廊为线索,阐释了碉楼从“琼(鸟)”到“邛(笼)”的历史演化过程以及本地区深厚的“石文化”与碉楼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军事防御建筑,藏羌民族地区的碉楼与当地“传统军事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当地特殊的政治制度以及频发的战争,都影响了藏羌碉楼的发展与演变。同时碉楼作为防御的最后一个环节,本身的建造技术对于安全防御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地域性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建构技术的角度对其防御特色进行分析和阐释。
结合对碉楼建筑遗存的数字测绘,本文从区域、村落、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山川—碉楼、村寨—碉楼以及碉楼单体共同构成的西南边地国土空间安全防御体系的历史价值,并且为建设“碉楼调查数据库”和藏羌碉楼的“申遗”提供坚实支撑。
以往对于碉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民族、单个地区,缺乏对碉楼综合性研究的观念。尤其是缺乏从区域边地政治的角度解读碉楼的防御与国家大一统的关系。本文在大量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藏彝走廊这一民族走廊为线索,阐释了碉楼从“琼(鸟)”到“邛(笼)”的历史演化过程以及本地区深厚的“石文化”与碉楼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军事防御建筑,藏羌民族地区的碉楼与当地“传统军事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当地特殊的政治制度以及频发的战争,都影响了藏羌碉楼的发展与演变。同时碉楼作为防御的最后一个环节,本身的建造技术对于安全防御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地域性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建构技术的角度对其防御特色进行分析和阐释。
结合对碉楼建筑遗存的数字测绘,本文从区域、村落、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山川—碉楼、村寨—碉楼以及碉楼单体共同构成的西南边地国土空间安全防御体系的历史价值,并且为建设“碉楼调查数据库”和藏羌碉楼的“申遗”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