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当前在西方学院机构里流行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已渗入翻译理论界,着重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历史共谋等热点问题。由于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中国翻译界也对“异化”、“归化”进行重新思考。 异化与归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异化”与“归化”究竟哪一种翻译手段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他们对于应该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或从读者中心论如Nida,或从文化交流如王东风、王建开,或从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如韦努蒂等。后殖民翻译理论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异化”翻译,提倡采用异化的策略以求达到文化交流上的平等,并预测21世纪的文学翻译是以“异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