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麦里断裂带形成与演化规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卡拉麦里断裂带经历了四期构造活动。第一期为晚石炭世中期的脆-韧性右行走滑活动,剪切带内较软弱的板岩、砂板岩及浅变质凝灰岩内出现了密集的面理化带及张裂脉,而在泥灰岩内形成了糜棱岩。第二期为中二叠世晚期与三叠纪末的脆性逆冲活动,主要表现上盘向南的逆冲,叠加的逆冲断层一方面沿着早期陡立的剪切带面理发育,另一方面以较缓的产状切割剪切带。第三期为晚侏罗世的脆性左行走滑活动,叠加在早期脆-韧性剪切带与脆性逆冲断层之上。第四期为古近系初的脆性逆冲活动,并带有一定的右行分量。各类地质现象指示,晚石炭世中期卡拉麦里断裂带脆-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00℃,与该区前二叠纪海相火山-碎屑岩的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和紧闭褶皱同时发生。这期变质、变形也与区内海退同时发生。这些现象表明该剪切带是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斜向碰撞的结果,并指示早期卡拉麦里洋盆向北俯冲。中二叠世晚期卡拉麦里断裂带第二期逆冲活动是发生在该区后造山伸展之后,属于陆内变形,应为中亚造山带区域上一次中二叠世碰撞活动导致的。作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一级边界断裂带,卡拉麦里断裂带控制和影响了准东地区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准噶尔盆地形成于早二叠世的后造山伸展环境下。中二叠世,沿卡拉麦里断裂带及其南侧山前大规模向盆地的逆冲活动,构成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前陆冲断构造带,盆地转化为前陆型盆地。随后在三叠纪期间,区内构造活动较弱,盆地进入稳定沉积的坳陷阶段。三叠纪末,沿卡拉麦里断裂带再次发生了逆冲活动。这两次逆冲活动造成了陆梁隆起上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向凸起与凹陷相间的盆地格局。早-中侏罗世期间,准噶尔盆地又进入坳陷阶段。晚侏罗世,卡拉麦里断裂带在近东西向挤压背景下发生了左行走滑活动,同时该期区域挤压造成了盆内东部隆起一系列近南北向的逆冲断层与褶皱,从而呈现出近南北向凹陷与凸起相间的盆地格局。随后在早白垩世该盆地又进入稳定沉积的坳陷阶段。古近纪初,卡拉麦里断裂带在近南北挤压背景下又发生了逆冲活动,该期挤压造成了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内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凹陷与凸起叠加在早期近南北向的凹陷与凸起之上,从而形成现今的“棋盘式”盆地构造格局。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残障人数的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式各样助老、助残装置的研究因此也越来越多。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对助行装置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现阶段普通助行装置一般只能在无障碍的平地上使用,不具备爬楼梯和越障等功能,国外具备爬楼梯功能的助行装置大多存在不足之处或者价格昂贵。为了提升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关怀,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出行问题,本文从功能需求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
本文的研究区位于四川省中南部,目的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地层。根据研究区目前勘探现状,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厘清了四川盆地中南部研究区内二叠系茅口组层序地层格架
摘 要:科学化的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电力系统检修工作的精准度的提升,进而在及时处理电力系统中存在的故障的基础上,为供电安全性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的必要性入手,对继电保护相关二次回路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的内容及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继电保护;交流二次回路;断路器二次操作回路  中图分类號: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信息时代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蓬勃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文件系统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于此同时,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数
因神经源性膀胱所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易引发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等病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该病通常难以用药
强震作用下岩体碎裂化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揭露和研究,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暴发的大量、大规模滑坡灾害使地学工作者对岩体碎裂结构及动力成因有了新的认识,但由于强震触发大型滑坡
拟建的查日扣水电站位于玉树县西南部的子曲河下游,属澜沧江二级水系,坝址区主要分布上三叠统结扎群碳酸盐岩,发育有溶孔、溶隙及小型溶洞。在水库蓄水以后可能沿着岩体中岩溶通
连杆裂解加工技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它是采用无屑断裂方法实现连杆盖与连杆体分离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的三道关键工序为加工裂解槽、连杆大头孔定向胀断、定扭矩上螺栓。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