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研究不同比例、不同方式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对创面愈合及收缩的影响,初步探索自异体微粒皮与异种无细胞真皮(ADM)复合移植的条件,希望为烧伤临床寻找一种方便易行、更为理想的创面覆盖方法。方法:1.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按移植微粒皮的自体皮面积扩张比不同将Sproque-Dawley(SD)大鼠分为Ⅰ、Ⅱ、Ⅲ三大组,其扩张比分别为5:1、10:1和20:1,每大组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共计6组。对照组仅移植自体微粒皮,实验组移植自体与异体混合微粒皮。手术后2、3、4周数码照相并取样,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选择层粘蛋白(Laminin)、角蛋白19(Keratin 19,K19)、整合素β1(Integrin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四种分子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它们在微粒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2.自异体微粒皮与异种ADM复合移植:(1)改良法ADM制备:以猪网状层真皮为原材料制备ADM,经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层粘蛋白和Desmin染色)方法检测有无细胞和基底膜存在;(2)复合移植:选择最佳混合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与异种ADM进行复合移植。3. 不同表皮真皮含量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以面积扩张比5:1的自体微粒皮移植为对照组,两种异体皮厚度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其中实验1组和2组异体微粒皮厚度分别为0.3mm和0.6mm。移植后2、3、4周观察取样,比较三组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结果: 1.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1)三个实验组的2周创面愈合率较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其中实验Ⅱ组与Ⅲ组较其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但实验Ⅱ组可持续保持愈合率,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且排斥反应并不明显。(2)各组微粒皮移植创面在术后4周内收缩严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移植后2周各组基底膜处层粘蛋白染色均有阳性表达,自体皮含量较高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表达更为完整连续。(4)各组创面皮肤表皮基底上层细胞(主要是棘细胞层和颗粒层)均有成片的细胞表达K19和<WP=9>Integrinβ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表达特征无明显差异。(5)移植后2周创面皮肤表皮棘细胞层普遍表达α-SMA,4周时明显减弱,其表达强弱与创面收缩程度有一致性,但各组间差异不明显。2.自异体微粒皮与异种ADM复合移植:(1)改良法ADM 无真皮乳头,层粘蛋白和Desmin染色阴性。(2)本实验条件下,改良法ADM与自异体混合微粒皮复合移植时不能支持其上微粒皮的存活。3.不同表皮真皮含量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2周,两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2组排斥反应更轻微,且各时相点的收缩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实验1组(P<0.05)。结论:1.自异体微粒皮混合比例及异体微粒皮制备方式对移植创面的愈合及收缩均有明显的影响。同样自体微粒皮扩张比时,混合加入适量异体微粒皮有明显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还能明显减轻创面的收缩。2.微粒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过程中K19和Integrinβ1在皮肤基底上层细胞的成片表达特征表明,KC的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可能与正常情况下完全不同。3.微粒皮移植后创面皮肤中α-SMA的表达特征说明微粒皮移植早期创面收缩可能主要由KC导致。4.研制了一种适宜异种移植的无基底膜ADM,但与自异体混合微粒皮复合移植时不能支持其上微粒皮存活。微粒皮营养供给受ADM阻断;异体皮的局部排斥反应以及创面覆盖条件不足可能是导致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本实验中异种ADM 的制备思路和方法对以后实验或异种ADM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