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一直是互为镜像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是如此。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常常以落后、专制、猥琐的形象出现,从而沦为美国确证自我强大和民主的“他者”。同样,在华语电影中,美国也一直是一面镜子,如何呈现和讲述美国,反映出的其实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但遗憾的是,当前国内学界对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非常多,相反角度的研究,即对华语电影中的美国形象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北京遇上西雅图》,华语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形象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化,通过具体的影片分析,将这种变化梳理出来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发现,在表现刚刚进入美国社会的华人生活时,华语电影各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于表现融入的艰难——为了在美国社会站稳脚跟,主人公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些电影中,美国社会是一个陌生而异质的存在,只要中国人慢慢掌握了它的游戏规则,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尽管这可能要付出不菲的代价。而另一些则侧重于表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身体对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如成龙和李连杰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美国人的形象是傲慢而笨拙的,中国人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正直和智慧将他们打倒在地,同时也将他们的偏见击得粉碎。此外,还有一类电影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它们探究的是,当中国人来到陌生的美国社会后,他们的爱情是否还能经受住考验?在这里,我们看到海外导演和大陆导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华人移民通过艰难的打拼,逐渐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跻身于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但此时,他们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融入美国社会,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变成了深层的文化差异。于是,很多电影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父亲角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父亲到来之前,他们的过去仿佛已经沉沉睡去,几乎没有干扰他们平静的生活。而父亲的到来,使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们身上沉睡的过往苏醒了。于是,一方面是已经完全西化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记忆和遵从,他们的自我彻底分裂了。这种自我内部的矛盾与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是同时并存的,它们共同打破了美国中产华人平静的生活,使夹在中间的主人公左右为难,焦头烂额,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当初的“美国梦”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电影中也有所显影。在《中国合伙人》中,美国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虽然表面上依然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而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中国则被呈现为一个遍地黄金的权贵世界,与之相反,美国社会却是宁静而恬淡的,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乐土。如果说在90年代,很多人去美国是为了寻找机会以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为此,他们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那么新世纪以来,很多人出国的目的则完全发生了逆转,《北京遇上西雅图》想要表达的是,这种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在中国已变得不再可能,它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由此,在华语电影中,美国形象变得复杂多面起来。美国形象之所以变得如此多样、众说纷纭,是由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力量、商业力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