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D3对胶质瘤增殖、侵袭迁移与血管形成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中又以高级别胶质瘤最为常见,约占胶质瘤的70%以上,由于具有高侵袭性、高浸润性的特点,常规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治疗后肿瘤常有残余,患者术后易复发并且向恶性程度更高级别胶质瘤发展,尽管过去十年不断有新的治疗策略被提出并且在临床前阶段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在临床试验阶段的结果却令人不甚满意,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血脑屏障对药物输送的阻滞、肿瘤内的异质性、有效的肿瘤生物标记物的缺乏等多种因素为胶质瘤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带来困难。TEAD蛋白家族属于转录因子,其包括TEAD1、TEAD2、TEAD3、TEAD4四个家族成员。TEAD转录因子参与了多种肿瘤的进展,但目前TEAD3在胶质瘤上的作用鲜有报道。研究目的检测TEAD3转录因子在胶质瘤上表达情况及TEAD3对胶质瘤增殖、侵袭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联合TCGA、GTEX、GEO数据库检测TEAD3在胶质瘤及正常组织表达,并进行qPCR验证。2.联合CGGA、TCGA数据库对TEAD3高低表达组胶质瘤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G0、KEGG、GSEA富集分析对TEAD3在胶质瘤上功能进行初步探索。3.使用过表达慢病毒与siRNA上调或敲减胶质瘤细胞TEAD3的表达,通过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小管形成实验在体外检测TEAD3对胶质瘤的侵袭迁移、增殖、血管形成的影响,通过皮下荷瘤模型在体内检测TEAD3对胶质瘤形成的影响。4.通过qPCR检测hippo通路靶基因CTGF、CYR61表达的情况,使用Westernblot、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侵袭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织相比TEAD3在胶质瘤上表达升高并且TEAD3高表达与胶质瘤不良预后相关。2.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基质重构相关基因集与血管形成基因集合显著富集在TEAD3高表达胶质瘤组中。3.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敲减TEAD3抑制胶质瘤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而过表达TEAD3后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加。western blot与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EAD3敲减后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及荧光强度升高,MMP9蛋白表达及荧光强度下降,过表达TEAD3后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及荧光强度下降,MMP9蛋白表达及荧光强度升高。4.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TEAD3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后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样结构数目增多。CCK8细胞增殖与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改变TEAD3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无影响。过表达TEAD3后hippo信号通路靶基因CTGF与CYR61无明显改变。皮下荷瘤实验结果显示TEAD3过表达组小鼠皮下瘤体积大于对照组小鼠。结论1.TEAD3在胶质瘤上表达升高,是胶质瘤的不良预后因素。2.TEAD3能通过影响E-cadherin与MMP9表达促进胶质瘤侵袭、迁移。3.TEAD3在体外能促进胶质瘤血管形成。4.TEAD3在体外不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可能与其他TEAD家族成员存在功能冗余相关。5.TEAD3在体内能促进胶质瘤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总结人工耳蜗术后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与资料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中心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1425例患者,术后出现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26例,其中5例为复发病例。采用统计学比较不同切口类型、植入体类型、肿胀诱因的复发率和首次肿胀出现时间情
学位
目的:合并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能否从姑息性原发肿瘤切除术中获益目前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同时缺乏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来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随机对照试验因入组病例困难,病例数量严重不足,最终被迫终止试验。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数据库)来评估姑息性原发肿瘤切除术是否与合并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脏和(或)肺部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学位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植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旨在提高ACDF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的患者143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发病时长、随访时长、合并症)、手术资料(植骨材料、手术节段及数目)、临床疗效(满意度、疼痛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的可靶向调控糖皮质激素受体的miR-18a-5p和miR-22-3p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8a-5p和miR-22-3p以及PBMCs与miR-18a-5p和miR-22-3p的比值在诊断和预测MetS的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抗癫痫药物,由于水溶性低,其体内生物利用度较差,临床上常需要较大用药剂量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Ⅱ类药物。由于卡马西平晶型稳定,结构呈电中性,难以成盐,目前主要采用共晶方法来提高其溶解度,但关于CBZ溶解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将从实验(相溶解度理论)和理论(色散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导体可极化连续介质模型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日渐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10年前大大提高,而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心脏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取代坏死的心肌组织保持心脏结构的完整性,非梗死区由于室壁张力的变化发生间质反应性重塑,即心肌间质出现细胞外基质沉积。然而,细胞外基质过度的沉积则会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疾病。全球的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死亡率居第六位。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感染地区,全国有8000万慢性HBV感染者,约有2000万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炎病人,近700万肝硬化患者,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约37万例,其中绝大多数是由H
目的:心血管疾病可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对老年群体危害更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有着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次研究引入世界先进的健康管理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应用于临床,早期筛查、识别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手段,以控制疾病风险,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方法:选择我科定期体检无心血管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