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198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当前,大量杨树栽培种已经在不同杨树适生区推广种植,而准确鉴定不同杨树栽培种和解析杨树重要性状遗传与分子基础是杨树生产实践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收集的91份国内外杨树栽培种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构建指纹鉴定图谱并进行倍性检测,从中选取美洲黑杨丹红杨(Populus deltoides‘Danhong’)作为母本,天然种质小叶杨通辽1号杨(Populus simonii‘Tongliao1’)作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派间F1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SNP(Single nucletio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叶片、不定根及抗旱性状,进行QTLs定位分析,解析其遗传基础,挖掘目的性状相关联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杨树主体栽培种的指纹图谱构建、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杨树栽培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杨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18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91份来自杨属4大派[黑杨派(57)、青杨派(11)、白杨派(5)、胡杨派(2)及派间、派内杂种(16)]的指纹图谱。总计扩增222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2.3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和区分系数值分别为0.706和0.813。5对SSR标记(ORPM_103、ORPM_247、GCPM_1048、GCPM_1255和LG_X_19)筛选为参试栽培种核心引物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发现11个栽培种为三倍体,其中7个栽培种在多个标记位点扩增出3个等位基因,表明SSR标记可以辅助倍性检测。2.以起源于北美洲的美洲黑杨种内杂种丹红杨(母本)和我国天然种质小叶杨优树通辽1号杨(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建立F1群体,随机选择500个杂交子代个体,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分别构建母本、父本和整合3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母本遗传图谱含有3 474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686.63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7 c M;父本遗传图谱含有2 831个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388.21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 M;整合图谱包含5 796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遗传距离为2 683.80 c 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0.46 c M。共线性和热图分析表明遗传图谱构建质量较高。3.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22个F1子代的13个叶面积、叶周长、净光合作用速率等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亲本间差异显著,F1群体中均为正态分布且同一类型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要高于不同类型间性状。定位分析发现调控叶片形态性状的109个QTL位点分布于18个连锁群,55个调控叶片生理性状QTL位点分布于14个连锁群。叶片性状QTL位点区域包含180个候选基因,共表达和GO富集分析证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叶片光合作用。定量PCR表明基因CYCLIN(Potri.015G112200)和RED CHLOROPHYLL REDUCTASE(Potri.007G043600)在亲本间显著差异表达,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叶片发育。4.对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35个F1子代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不定根数量、最大根长和叶片数等12个不定根和茎相关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广泛分离,受到高度遗传调控,性状间显著相关。150个QTLs位点调控不定根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6.1%,83个QTLs位点调控茎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19.8%。存在25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和40个QTLs重组热点,其中10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共同调控不定根和茎生长。对亲本及强弱生根能力各3个基因型个体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1 0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3个基因是QTL区域重叠基因。K-means聚类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编码氨基酸膜转运蛋白的基因Pt AAAP19(Potri.004G111400)与不定根性状显著相关,亲本间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通辽1号杨缺失一段153bp编码区序列,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缺少一个转膜结构域,可能引起不定根生根能力变化。5.在正常水分和中等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146个F1子代的株高、基径、落叶数等5个抗旱性状,在F1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遗传调控。抗旱性状存在区组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其中株高相对生长量和比叶面积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和不同水分梯度间互作效应。定位分析发现208个QTL位点,在正常水分条件、中等程度干旱胁迫及抗旱系数条件下分别发现92、63和53个QTL位点,有26个共同QTLs位点,182个特异QTLs位点以及2个一因多效位点,初步开发了一个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共同QTL位点q DLRWC-LG10-1相关联的抗旱性分子鉴定标记np2841。抗旱性特异QTLs位点区域挖掘出187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基因Potri.003G171300和Potri.012G123900参与干旱胁迫响应。本文以适生于中国的杨树栽培种及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指纹图谱和高密度遗传图谱、解析重要性状遗传基础和挖掘关键候选基因,为准确区分不同杨树栽培种、解析杨树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杨树新品种保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我国桉树人工林长期以培育短周期的纸浆纤维材为育种目标,而作为大径材、锯材培育桉树人工林则很少。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因其优良的材性和速生性是培育大径材的最具有潜力的树种。大花序桉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和内陆地区,天然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不同种源家系间生长、材性和气候适应性的差异也较大。适应性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环境、表型和基因型,表型
地域差异导致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邻近成本大幅缩减,地理空间形成基于城市关系重构的网络化地区。这些存在于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称作"要素流"。"要素流"的存在,加速了信息时代城市和区域不同尺度下的空间重构。为了探究"流空间"下江苏省城市发展格局,通过参量替代法测度主要城市之间基于公路和高速铁路交通的联系强度,构建城市交通流网络,计算各网络节点的入度和出度,并划分网络层级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与光信号的转导和微管的延伸与动态相关。SPR1是一类植物特有的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已有的研究表明,SPR1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目前对SPR1的研究多以拟南芥AtSPR1为对象,而针对木本植物SPR1的功能及其对微管调控特征的研究尚未涉及,特别是SPR1是否参与光介导的微管延伸和细胞扩张仍缺
木本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次生生长与木材的产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相关的调控机制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KNOTTED1-like homeobox genes(KNOX)是具有同源异型结构域的转录调控因子,依据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分为I类KNOX和II类KNOX。拟南芥中I类KNOX包含四个成员,分别是SHOOTMERISTEMLESS(STM)、BREVIPEDICELLUS(BP)、KNOTTED-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就被委以重任。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中,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本文首先讲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定义及其内容,然后列举出了一些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中的运用,并针对这些运用提出了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文章基于流空间视角,提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双重内涵,从流动性、连通性与互补性3方面剖析了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功能协同的内在关联。并选取旧金山湾区为实证案例,梳理国际湾区城市群从单中心走向功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认为,要素流驱动下的旧金山湾区经历了从发育到成熟的3个阶段:1)要素流动强化旧金山与奥克兰双城联系,功能互补促进双城共生发展阶段;2)要素南汇促成三足鼎立,要素对流与功能互惠助
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迅速,天然砂、石作为混凝土的骨料,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河砂、碎石已供不应求,各地政府机关已逐步采取办法限制了开采。泡沫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具有重量轻、耐火性能好、保温效果好等优点。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为探讨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支护与降水施工应用,结合马安围澳背排涝站扩容改造工程,先分析了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的方法,接着探讨了开挖支护技术应用的要点,最后论述了降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表明: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深度比较大,而且会受到地下渗水和排涝站自有水的影响,为保证施工质量。需要从开挖、支护、降水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好的保证排涝站水闸工程施工质量,提升排涝效果,值得施工单位高度重视。
介绍"Dynamo+Revit"开发模式以及相关流程,以一座装配式连续箱梁桥为例,采用该模式开发相应的参数化建模Dynamo代码,并对开发思路、参数化族的建立、构件参数的批量修改进行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以粘贴钢板加固法为例,根据外贴钢板的结构特征,建立相应的参数化族文件,然后采用基于结构面的建模思路获取外贴钢板以及锚固螺栓的空间位置,编制相应的Dynamo代码,实现了桥梁加固模型的高效建立及修改
目的:分析芳香避秽香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中药香囊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香避秽香囊药粉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测试分析。结果:通过NIST08标准谱图库及人工谱图解析,从芳香避秽香囊挥发油中共检测出32个峰,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68.57%,其主要成分为肉桂醛(24.82%)、广藿香醇(10.80%)、(+/-)-异龙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