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城市是一个人工复合系统,可以简单地划定为以社会经济为主题的城市化子系统和以大自然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子系统两大类。无论是城市化子系统还是生态环境子系统都属于耗散结构体,时刻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熵的交替转换。据此,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熵变理论对样本单元吉林省2005-2011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模式及其时序演变规律进行了判别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控措施。在此过程中,文中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一个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视角构建评价体系。生态环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面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扰动(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而表征出敏感性特征(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水资源稀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等),并由此做出调整以适应外界变化。整个过程表现出典型的胁迫型脆弱性特征,用修春亮等学者的话说:其实质是一个基于压力—敏感—弹性(PSE模型)的函数关系式。据此,文中从压力、敏感、弹性的视角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接着运用熵值法和PSE模型对2005-2011年吉林省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水平——基本上是一条平稳的上升曲线,增幅较快,其中经济城市化作用最为明显;2)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基本上也是一条上升曲线,但是期间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压力、敏感指数在上升,而弹性指数也在增长,但是近2年反而有所下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有待继续提升;3)城镇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耦合模式——城镇化子系统表征为一条上升曲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伏较大,时上时下,大体表征为一条波纹曲线,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基本上属于协调型与拮抗型2大类;4)对策建议——文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为理论指导,从减少生态环境压力、敏感、提高生态环境弹性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从章节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1)绪论部分:主要强调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方法与技术路线等。(2)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回顾和阐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论渊源,并对城市化、生态环境等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人地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生态城市理论和地域分工理论等是支撑该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及其耦合模式判别:主要分为2大块,一块是基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概念的释义,设计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另一块是运用熵变方程归纳总结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耦合作用模式及其评价方法与判别标准。(4)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首先基于熵值法和PSE模型对吉林省2005-2011年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别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熵变方程判别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调控建议。(5)结论与展望: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不足及其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