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林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服务“三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与目前大量的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形成明显的对比,而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在当今严峻的就业现实形势面前,如何提升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是摆在学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提升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实现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和成就职业人生的前提与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明确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随后,在对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人职匹配理论、人组织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基础。其次,综合和借鉴国际上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挑选出适合衡量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并结合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咨询2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视角出发,试图构建一套包括道德个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方面等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的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出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结果显示,当前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数为74.64%,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然后,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我们发现影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是多元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并得出内部因素是影响目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次重要因素的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提升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解决当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更多农林类的大学生成功就业;也解决目前农村社会需要的大量人才与农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结构问题,成为两者实现对接的突破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