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648491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全中国的公平正义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党的性质、宗旨、纲领无不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特别是经过建国65周年以来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公平正义思想在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的挑战,诸如劳资关系问题、利益均衡问题、户籍改革问题、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问题等,无一不涉及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热切祈盼。因此,如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深化发展,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成为党和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加以研究论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展开研究,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探索、创新、丰富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是我党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促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应有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诉求都有侧重,这与每一代人面临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新中国建立之后,从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获得解放和自由的中国人民,对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要求最为迫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人民,对于改善贫穷的生活状况,过上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最为强烈;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社会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科学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公平正义内容,实现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期许日益迫切。而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无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化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落实责任制为龙头,设计党风廉政建设项目考核体系, In recent y
物质生活的提高带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消费观念在改变,品牌包装中玻璃容器的设计似乎在玻璃艺术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种语言,在这个交叉地带孕育出更多新形式,正改变着
慈善的发展源远流长,慈善事业在推进公平正义、减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激发了全民慈善热潮,我国慈善事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新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认识,对个人职业选择、从业态度及社会整体就业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章对晋北家具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区、家具发展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晋北地区所发现的部分重要文物,发现晋北家具的独特魅力,传承晋作家具的工艺流变.重点通过状貌、选材、纹样
当前人民信访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不利于信访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信访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国外民意收集系统和国内各地信访工作的先进经验来探索
中美两国,一个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关系,增进相互间的
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影响煤矿巷道快速掘进速度的因素,然后根据各类因素然后得出相应的解决技术。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f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日益增大。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持续发展倍感恐慌,要么制造一些诸如“中国威胁论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把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浪花,培养学生理解美、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