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开发利用天然药物的新资源,探明尾叶香茶菜[Isodon excisa(Maxin.)Hara]的主要成分——二萜类物质及进行含量测定为主要目的。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两种二萜类化合物kamebakaurin、kamebanin进行含量测定,并且比较了不同采收期的此两种化合物的含量,确定了尾叶香茶菜的最佳采收期,为开发利用尾叶香茶菜这一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正交试验对尾叶香茶菜中二萜类化合物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为初步分离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相应的工艺参数。对尾叶香茶菜中的二萜类成分kamebakaurin、kamebanin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初步优化了他们的提取分离工艺,得到了高纯度的单体化合物。同时,还对尾叶香茶菜的醇提水溶物的体外抑菌作用作了初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采用比色法对尾叶香茶菜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的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为将来进一步对其进行成分研究提供了可参考性的数据。一、应用RP-HPLC法对不同采收期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kamebanin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以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每分钟1.0mL、柱温为25℃时,为洗脱条件进行含量研究,方法准确稳定,重现性好。2、七月下旬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的含量最高,可达0.5246%,kamebanin成分以8月中上旬含量最高,可达到0.1349%。其前期为该植物的二萜类物质含量的积累期。两者的总含量以7月下旬最高为0.6651%,之后尾叶香茶菜进入花、果期,其二萜类物质的含量开始下降,所以7月下旬即开花前枝叶繁盛期为尾叶香茶菜的最佳采收期。二、尾叶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利用超声提取法,以kamebakaurin、kamebanin总二萜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了以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30分钟为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同时将SPSS软件应用于该正交试验的分析中,其分析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相近,但计算速度简便、快捷。三、尾叶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单体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尾叶香茶菜地上部分经粉碎,应用70%的乙醇做为提取溶媒。原料浸泡一夜后,用超声波提取器于50℃、100Hz条件下提取3次,每次30min,提取液合并。合并过的提取液经过减压,回收溶剂后,成为棕黄色粘稠的水溶液,用石油醚脱脂后,加2倍量的水稀释使之成为真溶液。置于冰箱内再静置一周,这时在容器的底部会有少量的泥状物质析出,抽滤、离心,之后的溶液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然后依次用浓度为10%、40%、60%、80%、90%的乙醇溶液洗脱,分部收集。该40%、60%部分减压回收溶剂后,其余收集部分留作备用。60%洗脱部分挥干有机溶剂,获得土黄色粉末4g,备用。40%洗脱液减压回收有机溶剂,静置,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取上层,挥干溶液,得黄白色粉末10g,上JTY-1反相树脂柱。在15%-35%乙醇范围内,每隔5个梯度洗脱一次,20%洗脱液静置后,析出结晶,反复重结晶后,得化合物1。25%和30%薄层板行为相同合并,合并后的溶液再进行硅胶柱层析,用溶剂系统氯仿∶丙酮∶乙酸乙酯=3∶1∶1,使用部分收集器,每5mL为一组分,此时在第8-9及12-16流份中有结晶物质析出。单独分离结晶状物质,反复再进行硅胶柱层析,并结合反复的重结晶操作,得到纯度较高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采用理化分析、薄层鉴定、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手段,鉴定出此化合物1为kamebakaurin,化合物2为kamebanin。四、尾叶香茶菜醇提水溶物的体外抑菌研究:用试管对倍稀释法观察尾叶香茶菜醇提水溶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表明,尾叶香茶菜的醇提水溶物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要较相同浓度的黄连素强。五、尾叶香茶菜中黄酮、多糖含量的定量研究:利用比色法对不同采收期的尾叶香茶菜的不同部位的黄酮、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实验表明,尾叶香茶菜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差异较大,该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叶中,茎和根中含量甚微,七月下旬该植物的黄酮含量最高。多糖前期主要存在于根部,到8月份时多糖多集中在茎、叶中以供营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