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岩浆-热力改造,已有认识认为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破坏,而对于克拉通中西部来说,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规律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时空范围、动力机制的理解。本文在对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现今地温场及中~新生代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结合深部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及岩石热-流变参数,研究了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流变结构,揭示研究区岩石圈深部热结构及厚度信息、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岩浆-热力改造,已有认识认为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破坏,而对于克拉通中西部来说,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规律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时空范围、动力机制的理解。本文在对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现今地温场及中~新生代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结合深部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及岩石热-流变参数,研究了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流变结构,揭示研究区岩石圈深部热结构及厚度信息、流变学性质及演化,结合中西部中~新生代火成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究火成岩形成原因、构造背景及源区特征,进而综合探讨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深部岩浆-热力作用过程及岩石圈动力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演化路径基本类似,均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热流峰值(74~92 m W/m2),反映两者受到同一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中生代初期,盆地具有“冷幔热壳”岩石圈热结构类型,岩石圈相对较厚。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峰期岩石圈最小厚度在50~75 km,表现出典型的“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具有“香蕉船”型的热-流变结构。晚白垩世以来,热流快速衰减,岩石圈发生显著垂直增厚。2)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不同构造单元现今热-流变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和渭北隆起、沁水盆地南部和中部,在干地幔和湿地幔条件下都具有“强地壳~弱地幔”的流变学特征,岩石圈总强度(1.89×1012~2.78×1012 N/m)及有效弹性厚度较小(24~30 km);天环凹陷和西缘逆冲带、沁水盆地北部,在干地幔条件下,具有“弱地壳~强地幔”的流变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呈现东薄西厚的特点,东部在80~100 km,西部在100~160 km,西部壳幔热流比明显大于1,具有“热壳冷幔”的岩石圈结构,Moho面温度介于610~850℃。沁水盆地中、南部壳幔热流比在0.7~0.93,北部壳幔热流比在0.95~1.30,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介于90~160 km,自北向南逐渐增大。渭河盆地现今深部地幔热流分布在35.4~47.1m W/m2,壳幔热流比介于0.65~0.83,具有“冷壳热幔”的岩石圈热结构,热岩石圈厚度介于65~95 km。3)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山西浑源地区岔口、六棱山、中庄铺岩体U-Pb年龄分别为150.9 Ma、137.9 Ma、115.4Ma,岔口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基性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六棱山正长花岗岩起源于受幔源岩浆底侵,并与部分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壳源组分占主导地位。中庄铺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条件下,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壳内物质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平顺西安里杂岩体中角闪辉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27±1 Ma,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28.1±1.6 Ma,岩石整体具有低Si O2、富Mg O特征,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橄榄角闪辉长岩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闪长岩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熔融体与下地壳熔融体的混合作用。鄂尔多斯黑石头沟玄武岩为钾质粗面玄武岩,Cr、Ni含量低,暗示岩浆在分异过程中,发生过橄榄石矿物的分离结晶,同位素特征指示黑石头沟玄武岩起源于早白垩世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4)中西部新生代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左云玄武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和林格尔为拉斑玄武岩、大同玄武岩两者兼具,这些新生代玄武岩在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岩石整体Si O2含量较低,Mg O含量较高,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且Nb、Ta相对富集,同位素特征指示这些玄武岩主要来源于亏损软流圈地幔熔体,并存在与EM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区别在于不同玄武岩源区富集岩石圈组分贡献不同。5)通过结合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深部岩浆热力作用过程,认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热事件,岩石圈厚度发生了减薄,现今岩石圈仍具有相对稳定的热岩石圈结构。地壳伸展减薄、深部热物质上涌,引起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是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的主要原因,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形成于板内拉张裂谷环境下,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减薄及构造-岩浆-热事件发生时间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破坏的时间基本一致,反映两者可能受同一动力学机制的影响,即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及回撤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概述了近二十年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中的应用,并基于不对称相转移催化策略针对海洋天然产物spiroxins A,C,D及真菌次级代谢物homodimericin A的不对称合成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对不对称相转移催化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近二十年将不对称相转移催化策略应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工作。第二章 Spiroxin
为探讨了早寒武世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我们对鄂北神农架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地层中的黑色页岩开展了详细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总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同位素、无机碳—氧同位素、全岩Re-Os同位素和Mo同位素研究,并改进了传统的富有机质沉积岩Re-Os同位素分析的溶样方法。传统的逆王水溶样方法不能选择性地溶解出有机质中的Re-Os元素,为此我们引入纯硝酸溶样方法,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最合适的溶样温度为23
在各类储能器件中,锂二次电池因其较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已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然而,由于锂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昂贵的价格导致锂离子电池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转向化学性质与锂相似,但地壳含量更为丰富且价格更为低廉的钠和钾元素中。发展高性能的储钠/钾电极材料是提升钠/钾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并推动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基于多电子转移反
矿山酸性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具有低p H、高重金属浓度、高硫酸盐含量等特点,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传统的去除技术对于铁锰含量较高的废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缺乏高效、节能且环保的处理技术。本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安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及转化模式(No.2016YFC0403000)》,针对湖南省浏阳市七宝山矿区酸
隋唐时期是整个中国传统历法史上最为重要的大变革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北齐天文历算家张子信历经长期观测,发现日行盈缩、行星公转不均匀性和月亮视差的现象,这三大重要发现的宣布为隋唐时期历法的重大变革奠定了观测基础。本文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对历法大变革时期前后十余部历法作全面考察,涉及到的历法包含南北朝时期的《正光历》《兴和历》以及隋唐时期的《皇极历》《大业历》《戊寅元历》《麟德历》等,并将从文本的校勘研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一种原产于南美的水生杂草。它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一种具有突出问题的杂草,并被列为中国16种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空心莲子草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饲料作物引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已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杂草之一。目前生物防治被视为空心莲子草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
由于超分子化学与生物体系在识别、催化和传感等方面的相似性,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得到了化学家广泛的关注,超分子组装体的应用及功能化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氢键作为构筑超分子体系中有效的相互作用力,被广泛应用在阴离子的识别与组装中,基于阴离子配位驱动自组装(ACDA)的体系也逐渐被研究者熟知。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例C3对称三-联二脲配体,该配体与磷酸根离子通过氢键作用自组装形成A4L4(“A”代表阴离子,“L
产业融合发展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由于技术发展的变革和扩散引发的新产业范式。而文化和旅游融合需要打破产业边界,将原先分属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功能、服务、技术、要素、资源和产品等进行流动,推动要素由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最终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融合深度不够、产品供给能力不高、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反映出两个产业融合不充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我国60%的人口提供了主粮,水稻安全生产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受自身遗传因素与环境作用的共同影响,部分品种生产种子活力不高、贮藏种子活力衰退制约了水稻种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影响水稻种业发展的难题。开展个体水平的水稻种子活力研究,提升种子质量保障种子活力,是应对耕作制度演化、气候变化加剧等系列挑战的有效措施。在本研究探索了光学理论与技术在种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研究目的: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翻译后修饰,糖基化修饰过程易受到疾病干扰而发生改变,异常糖基化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阐明糖蛋白糖链的表达变化对揭示其在疾病进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乙肝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常常合并肝性脑病,氨中毒学说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但氨毒性与脑部蛋白质糖基化异常之间的关联性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HBV转基因小鼠及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