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海南省大芒材料收集、大田试种、光合特性及抗旱性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应的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大芒野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大芒分布广,适应性强。在各类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分布于海南省各地,其分布不受海拔高度、土壤类型、气候类型及降水量的影响。
2.大芒的干重热值大。干重热值在18.02~18.47kJ·g-1之间,比在北方已经被利用于发电的秸秆热值15kJ·g-1高,而比标准煤热值30kJ·g-1低。
3.大芒的单位面积产能效益高。360天刈割处理的海南大芒年产干草产量为15.3t/hm2,如果按释放出的热量折算,1hm2大芒释放出的热量相当于9.2t煤释放出的热量。
4.大芒不适合多次刈割。120天刈割处理和180天刈割处理的植株和分蘖的生长速度都比360天刈割处理的快,年鲜草产量却低于360天刈割处理的。
5.大芒是耐荫的C4型阳性植物。大芒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型”,无“午休”现象,14:00时出现峰值(Pn)为25.18μmol/(m2·s),变化趋势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因子相同;与空气相对湿度(RH)、胞间CO2浓度(Ci)等相反;大芒叶片光饱和点(LSP)约为2400μmol/(m2·s),光补偿点(LCP)约为47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919molCO2mol,CO2饱和点(CSP)为700μmol/CO2/mol,CO2补偿点(CCP)为4.67PmolCO2/mol,羧化效率(CE)为0.0681μmol/(m2·s)。
6.大芒抗旱能力强。水分胁迫对大芒的生长性状和生理特性影响显著;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大芒的株高在整个胁迫期间持续上升;净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但都维持在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