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200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基地采用大田和池栽的方式,选用玉米品种农大108和冬小麦优良品系8049,研究了在平作等行距种植模式、“20+40”种植模式、垄作和沟播四种不同的种植方式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耗水规律、耗水特性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节水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溉与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耗水特性的影响灌溉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浅层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逐渐变小。灌溉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在土壤中的纵深分布,灌溉处理土壤含水率在40~100cm土层处较非灌溉处理分布要均匀,而非灌溉处理在60cm土层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灌溉后4天0~30cm土壤含水率出现了明显提高,而深层次土壤水分的增长幅度较小,灌溉后12天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深层土壤水分由于土壤水分的下渗有继续升高的趋势。灌溉也影响到了土壤的供水深度,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冬小麦的供水层逐渐上移,而非灌溉处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增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冬小麦拔节之前由于灌溉和降水较少,土壤贮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之后由于灌溉的影响土壤贮水量开始回升,进入灌浆期由于冬小麦耗水量的增加土壤贮水量不断下降。就日耗水强度而言,无论灌溉与否,冬小麦日最大耗水量出现在灌浆到成熟时期,耗水强度最小时期出现在播种~返青期。在各个生育时期随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的日耗水强度逐渐增加。就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耗水规律来看,“20+40”种植模式、垄作与沟播处理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呈现一个明显的“Z”型分布,而平作等行距种植模式只是在收获期表现出一个微弱的“Z”型分布。就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