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源种类下短程反硝化(PD)颗粒污泥培养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在处理低C/N比的生活污水时无法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在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工艺中厌氧氨氧化菌可分别利用NH4+-N和NO2--N作为电子供体及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生成氮气。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该工艺无需曝气及投加有机碳源,可节省污水处理厂42-77%的能量输入及化学投药成本,因此被认为是更有前途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脱氮工艺。由于城市污水中NH4+-N的含量要远高于NO2--N的含量,这将会造成底物不足影响Anammox的反应进程,因此反应底物NO2--N将成为Anammox反应的“晴雨表”。短程反硝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脱氮工艺,因其能够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稳定生产NO2--N而备受青睐,同时因其对碳源的需求量较少、反应速率快、温室气体排放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被认为是与Anammox耦合的最佳工艺。此外颗粒污泥与传统的悬浮污泥相比,具有紧密的微生物结构、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保留率以及耐冲击负荷等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UASB反应器研究了两种不同碳源(无水乙酸钠和葡萄糖)对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进行培养,来探讨两种系统下的亚硝酸盐积累和性能表现情况,并设置了气体自循环系统进行优化,针对不同C/N和高负荷冲击影响进行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无水乙酸钠(S1)和葡萄糖(S2)启动短程反硝化系统,运行120 d后均实现了NO2--N的稳定产生,S1、S2的平均NAR为65%和53%。在第81天的批次实验中,S1的NAR峰值为81%,高于S2的NAR峰值76%,表明S1的NAR性能要优于S2的性能。在PD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颜色均由灰色变为黄色,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内的污泥菌群均以杆状菌为主。两个系统运行至120天时,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分别为0.96 mm和1.18mm,其中0.2~1.5 mm范围的颗粒占比最大,分别为68.57%和62.3%。S2反应器中>3 mm的粒径占比大于S1,表明S2的颗粒化效果要略优于S1颗粒化效果。在第120天,S1、S2污泥样品的种群多样性均发生下降,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S1、S2污泥的主要菌门,从种泥的24%增加到52.7%和67.5%,此外,在第120 d,S1、S2污泥样品的主要菌属是Thauera,从种泥的0%分别增加到30.7%和25.31%,这一PD功能菌上的差异性解释了S1比S2更好的表现性能。(2)在气体循环系统中,当气体循环流量从0.4 L/h提高到0.58 L/h时,S1和S2的NAR分别从70%和55%提高到75%和57%,S2的提升效果不如S1系统;随着气体循环流量从0.58 L/h提高到0.78 L/h时,S1和S2的性能出现退化,NAR分别从75%和58%下降到65%和50%左右,表明并不是气体流量越大性能就越好。通过对颗粒污泥的EPS进行分析,发现两个系统中TB-EPS浓度始终高于LB-EPS浓度,并且PN的含量对颗粒污泥稳定性较为重要。通过研究不同进水C/N对两个系统的影响,在C/N为3时,S1和S2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当C/N由3逐渐上升到4.5时,NAR分别由72%和60%下降到60%和47%,且NO2-积累量分别从40 mg/L和32 mg/L下降到23 mg/L和18.3 mg/L,充足的有机碳源将会使PD向完全反硝化进行转变。在C/N为3时两个系统NO3-还原酶的活性达到最佳状态,C/N提升过程中NO2-还原酶的抑制程度更低,从而能够使积累的NO2-继续发生还原反应,造成NO2-积累量降低。在C/N为3时NO3-还原酶基因(nar G和nap A)丰度达到最高,从而保证了S1、S2的性能均达到最优状态,随着C/N的提高,S1、S2的nap A基因丰度分别从11.74×10~6,9.13×10~6copies/g下降到7.86×10~6和6.8×10~6copies/g,相关功能基因的变化与PD反应性能相对应。(3)PD颗粒污泥对高负荷冲击有一定的缓冲作用,S1和S2在阶段I表现良好的适应性,NAR分别为65%和56%左右,随着负荷提高,均受到了一定影响,NAR分别下降到48%以及40%,在阶段III两个系统逐渐适应高负荷冲击带来的影响,NAR方面的降幅缩小到5%和3%的水平。通过对系统进行批次活性试验发现,S1和S2的比NO3--N还原速率分别从47.8、39.7 mg?(h?g)-1下降到32.1、27.7 mg?(h?g)-1,而比NO2--N积累速率则分别从30.3、27.6 mg?(h?g)-1降低到18.1、16.3 mg?(h?g)-1,在阶段III时速率降幅为4%。随着进水NO3--N的浓度提高,两个系统的EPS组分中分泌出更多的PN,分别从58.5、68.6 mg/gvss提高到88.4、97.6 mg/gvss,并且两系统EPS的PN/PS分别从7.53、8.03提高到10.6和11.8,PN与污泥表面疏水性相关。此外,S1、S2的EPS的主要疏水成分C-C/H的占比均有所增加,分别从45.31%、52.41%增长到61.78%和68.66%,表明随着进水负荷的提高,两个系统内的颗粒污泥中EPS均分泌出更多的疏水元素成分来抵消进水负荷冲击带来的影响,并且S2中的疏水成分C-C/H含量更高,导致S2在亚硝酸盐积累方面的抑制效应要低于S1系统。在进水负荷提高的过程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S1、S2污泥的主要菌门,占比分别从70.7%、87.96%下降到67.1%、73.5%,同时,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占比有所上升,说明了两个系统面对高负荷冲击时的一种应变机制。此外,在所有样品中的优势菌属均是Thauera属,占比分别从35.3%、30.7%下降到32.6%和23.76%,依然占据优势地位的菌属也保证了PD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展现出了一定的抗负荷冲击的能力。
其他文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居民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基础环节,相较于着力于疾病救治的综合医院,更侧重于满足居民就近就诊、社区医疗服务层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为广泛、基础、便捷的日常健康服务。然而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仅满足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却忽视了使用者对舒适物理环境的身心需求,在室内物理环境层面存在温湿度不适宜、缺乏自然通风、采光不均匀和噪声干扰等几大问题。本文结合十四五规划“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学位
古城空间中历史工业空间的保护再利用,是近些年来古城空间保护更新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作为古城内传承发展工业技艺的载体,在古城城市空间保护更新实践中挖掘历史工业发展要素,有利于提高当下存量规划时代古城城市更新措施多元性策略。本文将从古城内近现代轻工业发展脉络切入,研究轻工业发展影响下的古城空间演变特征与模式。首先,本文采用“分代-分期-分段”的方法,将整体时间线索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借用康泽恩城市形
学位
太湖流域工业发达、人口密集,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之一,流域水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少,属于我国缺水比较严重的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巨量废物排放导致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同样严重。因此,全面分析太湖流域近些年来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对于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全面分析了太湖流域及流域内上海等8个城市2010—2019年的水足
学位
沿海地区通常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地方,是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集中的地方,同时它也被认为是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地方。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进行测度,可以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保持该区域生态相对稳定。本文以嘉兴市海盐县为研究案例,引入生态安全的概念尝试对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进行测度。文章采用DEMATEL-ANP法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用于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网络联系和因果关系并确定各因子
学位
二十一世纪,纳米材料的技术进步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并逐步应用扩展至生物、化学领域。纳米材料因为尺度效应、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等特征使其存在着比大尺寸的材料更加优异的光学、电学、磁性等性质,甚至会表现优异的吸附、催化等活性。其中,许多纳米材料表现出类生物酶的催化性能,该类材料被称为“纳米酶”。纳米酶相比于天然酶有着许多优势,有着易储存、活性种类丰富、使用条件宽泛等优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
学位
随着磷矿资源的枯竭,从城市污水中富集回收磷酸盐已经成为磷资源化的手段。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采用生物膜序批式反应器(BSBR)同步去除/富集磷酸盐,与其他生物膜法研究相比,本课题组在进水磷浓度为10mg/L,厌氧阶段COD仅为200 mg/L的条件可以实现高倍富集。为了进一步推进生物膜法同步去除与富集磷酸盐工艺在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本研究将进水磷浓度降低至2.5mg/L,探究BSBR工艺对低磷浓度
学位
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对于提高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常州市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当量因子法,计算1995-2018年常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其变化,并开展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8年,常州市耕
学位
煤矿、化工、印染、皮革处理、造纸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废水,如果任意排放到环境中而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基热蒸馏技术,用于处理含酸或含碱复杂废水极有前景,但存在膜材料耐酸性耐碱性瓶颈问题。另外,DCMD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也会受到膜润湿和膜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本论文尝试探索了一种耐酸碱Janus膜,
学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废水排放的日益增多,大量营养物质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使得有害藻华等环境问题频繁发生。藻类的大规模繁殖不仅影响景观环境,而且还会对水源造成污染,进而威胁饮水安全。传统的治理方法由于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缺陷使其应用受限。相较于当前主流除藻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光催化技术以其环境友好、高效且成本低、降解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环境领域。氯氧化铋(BiOC
学位
三氯卡班(TCC)是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中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剂,在不同环境介质及多种生物体内均有较高浓度的检出,已被列入最常见的十大水污染物之一,对多种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本研究以脊椎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为暴露对象,系统地研究了TCC急性暴露、慢性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幼鱼及成鱼的神经及免疫毒性,并进一步探索TCC对慢性暴露成鱼的子一代(F1)幼鱼的遗传毒性及其机制。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