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旧社区更新实证研究:渝中区背街小巷与社区摊点布点规划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更新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更新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城市老旧社区虽以其丰富的街巷空间著称,但随着时间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街道物质空间老化、环境恶化,政府和居民同时提出了老旧城区空间重塑的诉求。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推进,城市非正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摊贩便是其中的一大类,不断寻找权力缝隙谋求生存。然而随着数量递增,摊点的负外部性益发凸显,居民、摊贩和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博弈,矛盾升级。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行为主体的需求——居民的日常生活,摊贩的生存,城市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同时重塑社区街道,抑制空间特质趋同化和简单化。  首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渝中区背街小巷:  ①与社区摊点布点规划。  ②为实证研究对象,把握包容性增长的前提,从行为主体的需求入手,从空间实施和管理两方面设计布点规划方案:一方面结合山地街巷空间自然地形、气候与文化特征,以社区摊点为媒介,探索如何挖掘、梳理和恢复社区空间多元属性的更新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结合既有经验,通过弹性管理和明确的制度设计,以求实现社区可持续更新和摊点发展。  其次,对规划结果进行调研分析,通过行为主体的实施反馈,以及空间体验,本文认为,规划存在管理和实施漏洞,其主要原因在于实施缺乏长效的监督机制,和居民-摊贩的参与机制。但与此同时,布点规划展现出积极效果——激发市民和摊贩主体意识的觉醒。  最后,本文认为社区和摊点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城市的成长背景,并提供近期可实行的发展思路选择:国家权力应引导而非控制社区发展,社区本身可以从以需求为本的发展转向审视自身的资本,挖掘自身的积极要素并加以提升。
其他文献
建筑设计的概念是建筑设计的定位和目标,也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可以是抽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是具象的物体,甚至可以是建筑设计之始建筑师心中“巨大的吸引力而又无法明确”的激
大学校园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社区,是知识及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大学建筑与环境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往往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呈逐渐上升的状态。在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设计城市轨道
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党和国家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努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使未来的接班人掌握先进的技能和知识,是有战略意义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加剧,随着哥本哈根等国际会议的召开,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此外,我国旅游业盲目开发建设,经营方式粗放等现象十分普遍,最终导
本文以结构逻辑形态理论和建筑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当今建筑前沿所出现的“复杂性建筑”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和归结,以结构逻辑的方法和视角重新审视信息时代极大丰富和复杂化
边缘空间是城市空间中结构最复杂的空间,也是表现形式最多样化的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于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之间。它是随
中国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价值独特,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传承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国家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形态各异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中国不可再生的文
学位
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仍在进行并不断的深化,它是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基调,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二个社会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