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传播和传递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责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并将与人类社会共存。今天,教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关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教师的劳动,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培养不能不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确立,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中小学教师队伍出现了明显的流动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今天,对教师流动问题的现状做出调查、评价、分析及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探明槐荫区初中教师流动问题的现状、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找出其影响因素及原因;2、提出针对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本研究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比较研究、统计、访谈、资料查阅、个案研究等方法。选取济南市槐荫区的部分初中学校为样本,对重点、非重点学校,城区、郊区等不同类型学校进行了调研.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近几年该区初中教师流动呈上升趋势,每年流动数量均达样本学校的7%—10%左右。 2、教师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差异。30岁左右的教学骨干流动较多,40岁以上的除个别提干调走之外,几乎无流动现象。 3、教师流动具有性别特征差异。男性教师大多流出教育系统,女性大多在教育系统内部流动,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4、该区教育还存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城区与农村学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间教师流动存在明显不同。农村学校教师流向城区且有逐年上升之势,重点学校教师多流出教育界或流向其他区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流向重点学校且较少流出教育界。 5、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的从业观从传统的“务虚”转为“务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 6、无法否定,确保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防止流失是该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根据该结果,本文对该区初中教师流动的总体状况、城郊差异、学校性质、教师职称、年龄等差异,教育政策、师生关系、继续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新时代挑战、教师社会地位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最后,本文根据该区初中教师流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市场作用,努力形成教师良性流动氛围。突 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保持农村学校师资队伍 的稳定; 2、加大名校培植力度,形成“教育”品牌效应,整体提升教育形 象,以更加优良的条件吸引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 3、加强学校管理,立足组织建设,运用激励理论,完善吸引人才 的“软环境”,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4、规范教师资格证书制,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推进教师职业专 业化进程,加强师资队伍管理,突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念; 5、与时俱进,加强师德教育,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 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区域教育的良性竟争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