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44106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结构致密,当遭遇火灾时,很容易造成混凝土高温爆裂、剥落现象,承载力瞬间丧失,甚至造成建筑物倒塌。聚丙烯纤维在改善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和抗爆裂性能具有显著效果,并广泛的运用于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中。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高温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高温后掺加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主要以掺聚丙烯纤维的高性能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及纤维掺量对其力学性能与粘结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四种聚丙烯纤维掺量混凝土体积掺量为、、、,在个温度等级常温和℃℃,温度间隔为℃,两种冷却方式自然冷却、喷水冷却下的高温试验现象、试件外观情况及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受火温度、冷却方式、聚丙烯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优选出聚丙烯纤维掺量。结果表明: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喷水冷却加剧了强度损失,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即质量掺量为在改善抗爆裂性能和提升抗压强度上较好。高性能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在抗压强度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掺和优选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重点探讨了受火温度、冷却方式、掺加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喷水冷却加剧了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损伤;掺纤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通过对不掺和优选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粘结试件进行了中心拉拔试验,记录各组试件的中心拉拔试验现象,分析破坏形式以及高温粘结损伤机理,重点探讨了受火温度、掺加聚丙烯纤维、冷却方式、钢筋类型对极限粘结强度、极限滑移值的影响;并利用灰度系统理论分析了各个因素的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极限粘结强度、极限滑移值与温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喷水冷却造成了粘结强度进一步劣化,钢筋直径越小粘结性能越好,掺加纤维有利于提高粘结性能,通过灰度系统理论分析得到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对粘结性能影响最大。高性能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通过对中心拉拔试验所得的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建立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与螺纹钢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并求取粘结滑移界面能,重点探讨了受火温度、掺加聚丙烯纤维、冷却方式对界面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曲线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于高温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扭矩、转速是评估机动车辆传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实时准确的测量转轴的扭矩、转速信号,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需求。针对目前国内外扭矩、转速测试方法中存在的测试仪器
2004年即将过去,回首一年来中国经济界发生的大事,央行加息,股市震荡,能源紧张……无不牵动人们神经。我们一起对这些错综纷繁的经济现象进行梳理,旨在总结中国经济脉搏的跳动,更为
农村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普及上来的学生到了初二就开始分化,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有的干脆就不学了,天天混时间,对这部分学生开始分流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的探讨术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使RNA结合蛋白3(IMP3)、RET指蛋白(RFP)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为观察组,单纯子宫内膜增生患者30例为对照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心。目前,由于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信贷资质不足,导致融资难问题仍旧很突出。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三农”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梳理“三农”融资难的原因,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优化建议。  關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融资 优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三农”融资问题更加突显出其重要
目的探讨置管后开始腹膜透析时间对老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生存率、肾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腹膜透析ESRD患者106例依置管后开始透析时间分为两组,早期组36例置管
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往往容易站龙自己遭受的磨难的立场上去揣想别人,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过得逍遥、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则成了世界上最晦气、最不幸的人了。
【正】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起飞,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将会有一个逐步的较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优先发展那种类型的博物馆呢?我认为应考虑优先发展一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建“自主高效”的教学课堂,营造“敢想、敢说、敢试”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