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表达果聚糖蔗糖酶及其体外合成左聚糖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xust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聚糖(levan)是一种由β-D呋喃果糖聚合而成的天然果聚糖,具有预防龋齿、控制体重、调节肠道菌群等功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天然来源的左聚糖产量低、成本高,极大地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本文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表达果聚糖蔗糖酶基因,进而体外合成左聚糖,为实现其大规模生产提供依据。本实验从东北大酱中筛选出一株高产糖菌株,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命名为BM-2。通过PCR克隆了BM-2果聚糖蔗糖酶基因,将其插入含有Acma纯化标签的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lsc-Acma-zz,转化至E.coli BL21(DE3)进行异源表达。对转化子诱导重组果聚糖蔗糖酶(BM-lsc)的生产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菌株起始浓度(OD600 nm)为0.4、IPTG诱导浓度为0.1 m M、诱导温度为25℃时表达分泌效果最好。将超声破碎处理后的粗酶液与细菌增强子基质(BEM)孵育结合,实现了BM-lsc的一步纯化,并在SDS-PAGE电泳中显示单一清晰的条带,分子量约为54 k Da。纯化后的酶浓度为0.1025±0.0021 mg/m L,纯化效率为93.4%。对BM-lsc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BM-lsc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50℃,金属离子对BM-lsc酶活性影响较大。在0.8-3.6 M NaCl溶液中,BM-lsc仍能保持80%以上的酶活。BM-lsc对蔗糖的米氏常数(Km)为17.41 m M,Vmax为16.76 umol·s-1,转化数(kcat)为376.83 s-1,催化常数(kcat/Km)为21.64 m M-1·s-1。这些结果表明,BM-lsc与蔗糖的亲和力高,可高效催化左聚糖的合成,并对高温、高渗透压具有强的耐受性。经鉴定,BM-lsc体外催化的产物,是由摩尔比为99:1的果糖:葡萄糖组成,分子量为2.55×10~6 Da,表明产物为左聚糖。对体外催化产糖条件进行了优化,当加酶量和蔗糖浓度分别为20 U/g和400 g/L,经18 h反应平衡后左聚糖的产量达120 g/L,转化率约为30%。为了更好地理解果聚糖蔗糖酶的催化机制,预测功能位点和保守性氨基酸,对BM-2果聚糖蔗糖酶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建模显示该酶呈典型的GH68族的晶体结构,由5个反平行β-折叠组首尾相连形成“漏斗”,利于底物的进入及果糖链的延伸。分子对接显示,氨基酸残基Asp86,Arg246和Asp247,Glu340和Arg360组成的催化三联组,可能分别起着亲核组、过渡态稳定组以及提供酸/碱质子的作用,是潜在的控制酶活和产物的关键性氨基酸。本论文克隆表达了BM-2果聚糖蔗糖酶基因,表达效率高,纯化方法简单。将异源表达的工程酶用于体外左聚糖合成,实现了其高效生产。并对果聚糖蔗糖酶的催化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成果为左聚糖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位点特异性DNA反转系统是一种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该系统只介导反向位点之间DNA片段的反转,而几乎不介导同向位点之间DNA片段的删除。位点特异性DNA反转系统通过细菌中的程序性重排,在产生遗传多样性和表型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真核生物中发现和创建这种位点特异性DNA反转系统。基于细菌天然的Rci重组酶和sfxa101位点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位点特异性DNA反转系统,发现细
学位
基于电活性微生物双向电子传递(EET)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化工、能源和环境等领域都有重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电子传递速率低下是限制这些应用的核心瓶颈。模式产电微生物希瓦氏菌主要通过细胞色素和核黄素介导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基于其EET机制已经有很多合成生物学和材料工程手段,从电子生成、跨膜传递和生物膜形成角度提高其电子传递速率。然而,调控细胞大小对希瓦氏菌电子传递速率影响机制的研究却仍未报道。本研究针对
学位
近年来,由于低成本,环境友好性以及在防伪,传感,成像和发光二极管方面广泛的应用,纯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与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开发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大多数纯有机RTP材料的研发局限于单发射分子及重原子参与,因此多性能的无重原子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尤其是表现出长寿命室温磷光(p RTP),白光发射,刺激响应的室温磷光材料非常稀缺,亟待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本课题基于5,5-二氧化吩
学位
聚合物材料因轻质、易加工、电绝缘、低成本、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微电子器件、发光二极管、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大多数聚合物较低的本征导热性能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制备了两种高性能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电绝缘性和力学强度,并采用理论模型阐释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增强机制,探索了其在热管理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总结如下:基于表面改性与协同
学位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进行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探索和开发,例如电解水技术、燃料电池以及金属-空气电池等。作为这些能量储存与转化技术的核心反应,电化学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等迫切需要高效稳定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以促进反应高效进行。本研究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设计合成了两种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电催化剂,并分别用于电化学HER和OR
学位
鼓泡塔作为典型的多相流反应器在有机合成、生物制药、药物筛选、石化冶金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鼓泡塔反应器中内流场特性及状态,如气液两相湍流模态、相速度分布特征、相含率分布特征和分散相分散状态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气液内部传递现象,优化现有反应器和操作工艺参数以及设计新型反应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快速发展为揭示复杂的反应器内流场提供了区别与传统实验方法的新手段。本文采用数
学位
碳纳米管(CNTs)导电纳米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柔韧性及优异的机械性能,是构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皮肤系统的理想材料之一。然而,由于CNTs在水凝胶中容易团聚,导致水凝胶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下降,限制了其在柔性传感领域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旨在改善CNTs在水凝胶中的分散稳定性,赋予纳米复合水凝胶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多功能性,研究开发基于CNTs纳米复合水凝胶的柔性机械传感器,提高其传感性能
学位
煤液化产物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这严重降低了油品的品质和清洁性,还会污染环境。多环芳烃加氢饱和不仅不会减少油品产量,还会提高油品品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比较理想的多环芳烃处理方式。加氢饱和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高效催化剂的研发。本文从载体、助剂与活性金属三个方面着手,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加氢饱和催化剂,并不断改善其催化性能。另外,还初步研究了萘的加氢反应动力学。本文首先探究了不同载体对萘加氢性能的
学位
酶催化具有特异性强、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已成为合成化学品的绿色工具。氧化还原酶是一类重要的功能酶,其催化还原反应时需消耗当量的辅因子NAD(P)H以驱动底物转化,而外源添加NAD(P)H使成本提高,限制了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光催化可利用清洁、可持续的光能原位再生NAD(P)H,仅需少量辅因子即可持续驱动酶反应。因此,构建人工光-酶催化复合系统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该体系结合了酶催
学位
石墨烯(Graphene)是由经过sp~2杂化的碳原子组成的二维蜂窝状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吸附性、导热性、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在光电产品、能源技术、生物医学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市场。近年来,为了提高石墨烯材料的适用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石墨烯与其他纳米材料复合。磁性纳米颗粒(MNPs)兼具磁性和纳米特性,具有量子尺寸效应、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及超顺磁性,可应用于生物医学、固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