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微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由报纸、广播、电视转变为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微电影的日趋成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打破了品牌营销的单向诉求,通过互动进行扩散式传播,作为新型产业与移动媒介充分融合,同时也符合了当今“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在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进步下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特征,打通了品牌再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2010年,“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上映,“微电影”走入人们视野,并迅速走红。2011年,微电影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2012年更被媒体称作微电影的“井喷”之年,它们结合电影的叙事风格、短片的时长、大众化的特性、商业化的营销理念,在市场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对于微电影的学术研究,从2011年才出现,大致在2012、2013达到高峰后又有所回落。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对于微电影的认识、观点各不相同,但多数都肯定了微电影是伴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符合了多媒体时代的文化特质。微电影既可以让门户网站获得独家视频,又可以将产品的卖点融入内容,让产品与内容充分互动,和目标人群进行深度交流。在日趋衰退的传统媒体领域,微电影得到了更多企业的青睐,短短几年时间,微电影从最开始的几部发展至今已不计其数。从微电影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微电影所占份额较大,兼影视艺术特征与商品属性于一身,它的研究因此离不开生产、传播与营销。本文的研究视角较为广阔,主要从整体把握微电影的特征、优势。同时,选取具有时效性的数据材料与成功案例,进行相应的文本分析,试图归纳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型传播模式。针对微电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良莠不齐;内容牵强,商业化痕迹明显:播出渠道单一,传播效果难以评估;赢利模式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其走上规范的艺术道路提出建议,希望对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微电影的高速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找到了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形成产业链、扩大再生产,建立自主营销模式,构建“产业化”路径,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拥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