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研究——以《上海年鉴》(2005)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鉴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对它的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上海年鉴》的英文版是年鉴翻译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对其中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上海年鉴》(2005)的英文版为语料库,对其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具体步骤是仔细研读《上海年鉴》(2005)中英文版,然后把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特色词语挑选出来,前后做了四次筛选,最终确定了175个词条,分为9类(有关政策用语、专有名词、项目名及奖项名、活动名、四字格、行政级别词语、数字缩略语、国俗词语、同一表达不同译法)。本文的正文对这九类词语逐个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此类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总的来看,采用了以下三种策略:第一种是偏重中文行文的逐字翻译法,即:按照中文习惯,在英语中找到其对应词,进行堆砌,形成该词的英语译文;第二种是偏重英语行文的释义法,即译者在理解中文含义后,对其进行解释,形成该词的英语译文;第三种是在英语和汉语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尽量把逐字翻译与释义相结合。通过对这九类词语的英文译文的分析,本文指出了这三种策略在翻译不同类型的中国特色词语时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进一步改进《上海年鉴》英文版的翻译质量提供借鉴,进而为上海的对外宣传做出一份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流动日趋加剧,方言接触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大规模移民带来的方言变异与方言变化为实证研究蓝本,旨在探讨方言接触环境中导
学位
本文分析了两部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的《奥罗拉·李》(1856)以及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1872),试图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女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