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流动日趋加剧,方言接触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大规模移民带来的方言变异与方言变化为实证研究蓝本,旨在探讨方言接触环境中导致方言变异与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揭示方言的变化机制。
本文首先探讨变异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视域中的语言本质、关注焦点、以及他们对于语言变异与变化的研究方法,在对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阐释方言接触环境中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理论模式。在变异社会语言学‘语言多元性’的概念基础之上,提出‘言语社区内部语言多元性’的假设,从而展开对变异学者所回避的方言接触问题的讨论。本文援用另外一个变异语言学的重要概念----社会网络,用以解释方言变化,尤其是唐山地震后遭到破坏的社会网络。此外,研究者借用社会网络关系容易接近目的群体,从而得以观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体不仅传递语言变化,同时也发起语言变化。某种意义上本文对主体作用的关注发源于后现代语言人类学的观点,其弥散身份构建、语言思想等观念是本文方言选择和方言态度等理论前提形成的基础。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关注面对面的交流和变化中的方言,对于本文分析模式的立论起到重要作用。主要社会方言学家包括特鲁吉尔(1986,2000),希格尔(1985),克斯韦尔(1994),威廉姆斯(2002),钱伯斯(2002,2003),布里顿(2003)等等。
本文提出‘语言潜势-人口特征-主体动机’三维语言变化分析框架,分别阐释语言内部、语言之间和语言外部诸因素对于方言变异与变化的影响。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方言,左右其变化轨迹。本研究依此分析模式分别考察了唐山受体方言和各主要移入方言的亲缘关系、各方言群体年龄和移民年龄、社会融入程度、社会身份、不同方言群体对于受体方言和移入方言的语言态度、以及改变自己方言的压力等状况。为了将唐山市区各方言使用状况加以量化并进行概率性预测,本研究采用‘变项规则分析’方法(Labov1969,Sankoff1988,Tagliamonte2006,etc.),以期建立方言使用与语言因素、人口因素和主体因素之间的量化相关关系。通过各方言变体在诸多语言和社会因素中的概率分布可以推断,目前唐山市区的受体方言和各主要移入方言都处于变化过程中,由于所处语言和社会条件差异,各方言变化趋势和速度各不相同。此外,也可以通过语言变化概率预测更长时间范围内语言整体变化机制。对唐山方言变化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模式为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方言接触导致的方言变化研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