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提出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教育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向教人学会做人,善于与他人相处,充实人生并享受生命的快乐,使生存状态更好,生存质量更高的层面上来。教育思想的巨大发展,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型,才能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具体化。从学习的角度看,个体知识的获得,个体成长的历程决不是孤立地发生在学校课堂里,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具有工具性价值,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并且,人只有在他的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有机统一时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由此,中小学教学只有关注学习者成长的真实历程与切身感受,以真实、复杂的社会和生活情境为支撑,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真实的活动与任务,才能实现在学习情境中知识的生成与人性的完善。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者在知识的情境化中不断拓展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作者把这种动态发展的观点贯穿于全文,重新理解并解释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含义,从而构建起情境教学的理论支撑与课堂操作特征。 本文立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结合国内外情境教学研究成果,努力对中小学情境教学课堂操作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实际课堂操作的具体方法结合作者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借鉴情境教学的先进理念,经过提炼、升华,概括为情境性课堂教学操作体系。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情境、情境教学两个角度论述了情境教学的内涵;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情境教学借鉴的理论依据;并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基于情境的教学研究。第二部分从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小学学科教学特点使实施情境教学成为可能,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个体学习的内在要求两个原由。阐述了中小学实施情境教学的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论述了提供丰富、有意义的情境、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三个中小学实施情境教学的操作特征。第三部分通过剖析创设情境化教学活动、建立情境化人际关系、构建情境化教学评价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小学实施情境教学的操作过程。具体通过直观性情境显示词汇间的细微差异;通过走进人物的角色情境、感受文化的多媒体情境、联想拓展的研究性情境展示课文学习的丰富与完整;通过创造性情境演示纵横交错的时态、语态网络结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从教学的情境走向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