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与不可见的空间 ——绘画中的“梦想”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fliv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见与不可见的空间”这个论文标题来源于法国“现象学”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断。在艺术中,绘画之美是“看”出来的,然而“看”本身就已经超越了看(眼睛)自己,于是在画面中会显现出“可见”与“不可见”两个层面,如果不能“思”,那么第二个层面便是不可见的。本文主要围绕“看”的第二层“不可见”展开解释论证,文中分散式的以点带面简略的分析了绘画创作中几个重要的起制约创作深度和画面组成成分的突发点。画家是靠吸纳自然之灵来实现其高尚价值的少数人群,注定是孤独的,有句来自叔本华先生的美妙诗句或许可以代表画家的心声“夜是我的孤独,夜是我的孤独和意志。”副标题中的“梦想”可作遐想、幻想、感触之意,这份梦想便是画家倾注给画布的,是生命的激情与理性合作产生的可见形象,这包含着孤独、力量、元素、感觉等的画作,便是画家自我的馈赠。艺术与哲学存在一种隐晦非直接的联系,艺术作品呼唤哲学回到思想源头、回归简单的童年图像,哲学思维始终贯穿着一幅作品的萌芽与诞生,借着先辈的光芒来浅析孤独、力量、元素、感觉等与画家、绘画创作之间隐秘的关系。希望通过此文能掀开不可见的空间的冰山一角,以一引百,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研究和享受这份“不可见”。
其他文献
风格再现是文学翻译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风格翻译的最大的困难其实来源于对于风格的界定和衡量以及如何能够使得译文重现原文的风格。许多学者都认为风格是可译的,比如泰特勒早就在《论翻译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一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是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其中第二条就是强调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文性质相同的原则。高健(1985)基于自己翻译英美散文
人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某一类著名人物而建设的纪念性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不断发展,各大城市现代人物纪念馆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现代人物纪念馆的建筑形象存在大众化的、同质化的现象,以及套用经典模式表达,未能“因人而设”设计。为了研究现代人物纪念馆建筑“因人而设、因人选材、因人表情”的设计方法论,本文引入象征理论对现代人物纪念馆设计展开研究。根据收集国内外案例,从象征主题构思展开研
本次研究,笔者对比了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小学英语时态教学的效果,在理论上充实丰富了这两个方法在小学英语时态教学的研究。在实践上,也帮助小学英语老师从这两种方法中选出更适合的一种来进行教学,提升他们英语时态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本次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小学生一般过去时知识的习得上的效果是什么?(2)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小学生一般过去时知识的保持上的效果是什么?为了解决以上两个研究问题,笔
纳米气泡技术(Nano-bubbles,NBs)在医学研究上已广泛被应用,本研究证实了纳米气泡水萃取姜黄素应用于人体的性能改善。根据人体生化数值与运动生物力学评估纳米气泡水姜黄素提取物(Nano-bubbles Curcumin Extract,NCE)的有益效果。在本次实验中,12位女性被随机分配到纳米气泡水姜黄素提取物组(NCE)和麦芽糖糊精组(Placebo)一同进行持续4周的实验。在此期间
日语的感叹词,又被称为“感動詞”、“間投詞”,常见的有“(?)”“(?)”“(?)”等等,是没有活用变化的独立词。感叹词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整个谈话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日语感叹词主要分为“感动”“呼唤”“应答”三种。本论文以感叹词的下位分类中的一种,即用于“呼唤”的感叹词为中心进行考察。依据前人研究称之为“呼唤感叹词”。在迄今为止的众多研究中,对“呼唤感叹词”或者“呼唤词”的研究仅限于对其作为
能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是理想翻译的追求,然而文化与背景差异会导致翻译损失。在阅读宗教和科学类的对话型文本过程当中,读者可能会很难理解一些包含宗教和科学元素的段落、句子或词语,甚至是一些表达方式。如果完全按照源语文化的习惯和习俗来翻译,就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译者在目的论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的指导下用翻译补偿策略对 Belonging to the Univ
本文探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文简称《海洋法公约》)临时安排条款及其在东海海域的适用情况。文章首先从临时安排条款产生的背景出发,结合国际实践案例,探讨了临时安排条款的概念与性质。实际性、过渡性和独立性是临时安排条款具有的特征。因此,实际性也需要根据争议各国以及争议海域的具体情况来作出选择。过渡性即临时性,意味着临时安排协议不等于最终的海域划界协议,更无法替代最终的海域划界协议,临时安排不具有终
汉代长袖舞有着渊源的历史,从两周时期的“长袖善舞”到今天戏曲舞台上的水袖,以舞长袖为主的表演经过漫长历史的洗涤经久不衰。基于此,本论文以“汉代长袖舞特征”为题,围绕毕业作品《同归故里》论述汉代长袖舞的起源、舞台形象特征和汉代长袖舞的代表性舞姿以及如何在舞台上进行呈现。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历史研究法、录像分析法、文物形象分析法结合文献、专著、文物等资料对汉代长袖舞在舞蹈《同归故里》中的体现进行详
本报告基于《人、动物、机器——模糊的边界》第一章及部分第二章汉译为例讨论了哲学术语的翻译。翻译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识别术语和理解术语。指导翻译术语的原则有:保持术语透明度及实现文内及学科内术语的连贯性。采取的方法有:作注、采用已被广泛接受的译法、一种译法后附上其他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或原英文术语等等。在案例分析中这些术语被分成了两类,一类具有规范化的汉译,一类不具规范化的汉译,这两类下又分成了两小类
视译频繁应用于需要即时从外语中获取信息的多个场合。然而,相较于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业界对视译的研究较少,未形成完整的视译研究体系。同时,停顿是衡量语言流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视译中产生的比有声停顿更多的无声停顿应该成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作者试图从三个层面(停顿时长、停顿位置和停顿原因)探究英汉视译实践中,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无声停顿的特征,并将两组译员的表现进行对比。作者从一场英汉视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