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式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空心式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空心式扁平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分析与设计。介绍了双边空心式扁平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结构、特点和绕组形式。采用“等效磁势法”和“等效磁化强度法”对电机内磁场进行解析分析,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证明“等效磁化强度法”的求解结果是准确的。推导出电机气隙磁密、推力和反电势的解析公式,详细分析了电机主要尺寸对电机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电机主要尺寸和性能参数的经验公式,设计了样机,并采用有限元法对样机进行了分析。2.空心式圆筒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分析与设计。介绍了轴向充磁的空心式圆筒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结构与特点,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永磁体尺寸对电机气隙磁场的影响。给出设计该结构电机的经验公式和经验参数,设计了样机,并采用有限元法对样机的磁场、动静态推力、反电势和电感进行了分析。3.永磁直线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建立了dq轴坐标下永磁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研究矢量控制在永磁直线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基于转子磁场定向(i_d=0)控制的位置、速度、电流三闭环矢量控制系统。最后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线性霍尔位置检测方法,对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进行了检验。4.永磁直线伺服系统的实验与应用。设计制造了空心式扁平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工作平台,对电机性能进行了测试。将空心式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应用于食品切片机和电梯门机中,针对不同运行工况条件,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目前食品切片机已经由美国ITW公司生产销售,而电梯门机也已经申请了专利,在“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上展出,现进入产品鉴定阶段。本文中创新性的工作主要有:1.采用“等效磁势法”和“等效磁化强度法”对双边空心式扁平型永磁直线电机进行解析分析,通过将解析分析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证明“等效磁化强度法”的求解结果是准确的,而“等效磁势法”误差较大,具有一定局限性。推导出该结构电机气隙磁密、推力和反电势的解析公式,并详细分析了电机主要尺寸对电机性能的影响。2.针对空心式圆筒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永磁体尺寸对气隙磁场正弦度的影响。给出电机主要尺寸和性能参数的经验公式,设计了样机,并将空心式圓筒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应用于食品切片机和电梯门机系统中,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3.提出将一种低成本的线性霍尔位置检测方法应用于空心式圆筒型永磁直线伺服系统中。在对电机磁场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检测方法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制造了线性霍尔位置检测器,对其检测精度进行了实验研究。
其他文献
针对实时图像分析系统中的计算瓶颈之一:连通域标记算法与轮廓跟踪算法,我们设计了一款用于标记的ASIC芯片,实现多值图像连通域标记、连通域特征值统计和轮廓跟踪功能。本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民族村寨旅游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
目的:病毒性肝炎是长期困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潍坊市自1992年开始使用甲、乙肝疫苗,研究1992~2006年潍坊市甲、乙肝疫苗应用后对甲肝、乙肝的发病情况的影响,
美国著名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一生致力于戏剧艺术的探索与发现,从不拘泥于单一的创作风格。他是美国戏剧的创始人,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奥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管理、实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诸如“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模式”等理论和成果,并
微波技术近年来在废水处理领域迅速发展,但是在氨氮废水的脱氮研究方面尚未见报道。由于含氮废水的排放所导致我国许多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因此亟需寻找有效的废水脱氮处理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在工业控制和家用电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数字信号为基础的全数字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容易实现各种智能控制算法和
目前的无线频谱使用状况是一方面随着新技术和新业务不断发展,新移动性要求不断涌现,移动用户数不断增加,无线频谱资源越来越匮乏,另一方面一些有利用价值的频谱却常常空闲。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卷积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译码原理。探讨了适合硬件电路实现的编译码算法,设计了性能和复杂度最佳组合的编译码电路。主要工
论文试图以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背景,运用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理论,以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结合新时期高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