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凝结了作者毕生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作品通过独具特色的词汇、语句表达和描写手法体现了梭罗的生态观。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出发,对《瓦尔登湖》中的生态话语进行研究,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评价理论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发展而来。评价理论主要是就词汇、语法和篇章来进行态度分析。评价理论包含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态度系统主要研究评价性资源体现的态度,介入系统主要研究态度的来源,级差系统主要研究态度的差异。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出发,以《瓦尔登湖》中的生态话语作为语料,采取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梭罗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第二,这些态度来源于哪里?第三,梭罗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态度有哪些差异?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首先从态度系统研究梭罗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态度。通过反复阅读作品,发现梭罗用积极情感词汇表达对动物的喜爱,用负面情感词汇和判断词汇批判人类的贪婪、奢侈和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用鉴赏词汇赞赏自然的美丽与纯洁。其次,在介入系统下分析作者的态度来源,主要是自言即作者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对人类态度的话语介入运用了借言中的投射手法,作者对人类的态度来源于自己对人类的看法以及东方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态度的话语介入主要运用了自言中的陈述和借言中的让步手法,作者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主要源于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受以及西方诗歌的影响。梭罗通过自言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借言中的投射和让步手法控制读者的预期,引导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级差系统下,分析梭罗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的评价程度差异。在对人与动物的态度上,主要通过程度副词的连续使用来表现对人和动物之间的态度差异。在对人与人的态度上,主要通过隐喻和双关等修辞手法来体现对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差异。在对人与生态环境的态度上,主要通过文体上的变化和程度副词的使用来表达对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态度差异。文章运用评价理论对《瓦尔登湖》中的生态话语进行分析,评价作者对动物、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分析态度来源,了解作者对不同事物的态度差异。让大家对《瓦尔登湖》有更深认识,进一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并帮助人们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