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柔性散热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热管理应用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可穿戴设备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对可穿戴设备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处理器的功率密度随着芯片集成密度的提升逐渐升高,而由于缺乏有效散热手段,这些热量不能有效地散发出去;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受到低温烧伤现象的限制;最后,芯片的多核化趋势无法避免地导致了热点的产生。以上因素导致了可穿戴设备的散热与性能之间的矛盾愈发严峻,极大地限制了可穿戴设备性能的提升。本文针对此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柔性散热片辅助散热以及基于柔性散热片的热管理算法来消除热点的系统性策略来缓解可穿戴设备温度与性能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对碳基柔性散热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柔性散热片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可穿戴设备热管理算法,使可穿戴设备在相同温度阈值下的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并以实验进行了充分验证。本文首先对基于碳基纳米材料掺杂的复合散热材料制备以及不同掺杂材料配比和掺杂浓度下的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对碳基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其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中的分散度,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力学性能;同时使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作为掺杂材料,利用其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提升掺杂材料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改善效果,其中,混合掺杂材料中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质量比例在2 3:时对复合材料热导率改善效果最佳;随着混合掺杂材料含量上升,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也逐步上升,但复合材料断裂拉伸率会在峰值后逐渐下降;其中,掺杂浓度为8wt%的复合散热材料的导热能力和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热导率为3.35W/m·K,断裂拉伸率为118%。然后,基于上述柔性散热材料,我们使用COMSOL对柔性散热片的几何结构进行仿真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散热效果最好的散热片结构为:圆柱高度为1.25mm,直径为1.25mm,间距为1mm,交叉排列;相对于氟胶材料表带,该柔性散热片作为表带可以将智能手表的芯片功率预算提升11%。最后,我们在MATLAB中对基于贪心策略的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热管理算法进行了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9核芯片开启4个核心时,相对于目前可穿戴设备使用传统氟胶材料与随机分配开启核心位置的热管理算法,我们使用掺杂碳基纳米材料的柔性散热片与基于贪心策略的热管理算法,可以在相同的温度阈值下,将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20%。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并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在骨肉瘤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
商业性网络书评(Commercial Internet Book Review)特指一些作者在获赠样书、获得报酬等经济因素刺激下完成并发布的网络书评。探讨了商业性网络书评的文化内涵、流程和存在
通过二维离散元模拟斜坡地基静力触探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锥尖阻力的变化以及斜坡地基的宏微观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归一化锥尖阻力峰值在坡角较小时无明显提升,在坡角足够大时提
关于贪污贿赂罪的修改与适用□张军修订后的刑法,在分则增设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将本属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一章中的重要内容———贪污贿赂等犯罪专设一章规定,充分表明了
本文基于目前广东省中职学校开展“三二分段”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比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建议,为“中高职
为了研究后桥壳的可靠性,对后桥壳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模态分析与模态实验,分析了后桥壳的动态性能并验证了其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静力学分析,校核了其强度、刚度。对
<正>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其中制造业发展迅猛,依赖人口红利低成本实施大规模制造,大规模分销,随着中国东西部经济格局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波动,东南亚地区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随着德国政府发布的工业4.0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025》行动纲领,政府、企业层面高度重视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从2005年成立开始一直高速发展,企业属于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塔宾曲霉液态发酵普洱茶粉和传统固态发酵工艺所产普洱熟茶中提取茶褐素。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质联用(CP-Py-GC-MS)及比色法研究液态发酵茶褐素和固态发酵茶
通过对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六次调查结果的解读,剖析大众阅读的现状,指出书评在大众阅读中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探讨网络环境下书评阅读指导的新方式,借以引导大众阅读,打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