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黑色素瘤(Melanoma)具有发病率高,易转移等特点,并呈逐年递增之趋势。然而目前对其并无特效药物,只能采用手术对其进行治疗。作为新药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人们尝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针对黑色素瘤,人们已发现紫甘蓝、桑葚中的花青素对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众所周知,来源于不同植物的同一类组分其对某一特定疾病的疗效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目前并没有对有着“水果之王”美誉的蓝莓对黑色素瘤展开系统研究。无法确认蓝莓花青素是否对黑色素瘤具有显著疗效,其可能机制是什么?基于此,本论文拟结合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以黑色素瘤C57BL/6小黑鼠为模型,对蓝莓花青素抑制黑色素瘤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采用体外实验确认蓝莓花青素是否对黑色瘤细胞B16-F10具有抑制作用。分别采用CCK-8法和AO/EO双染法对蓝莓花青素对黑色瘤细胞B16-F10形态、增殖抑制率、凋亡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紫甘蓝、桑葚花青素相似,蓝莓花青素能够抑制黑色瘤细胞B16-F10增殖,并促进其凋亡。2.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策略,采用UPLC-TOF MS技术对空白组、肿瘤模型组及给药组黑色素瘤C57BL/6小黑鼠尿液进行分析,研究蓝莓花青素给药前后黑色素瘤C57BL/6小黑鼠尿液代谢物轮廓的变化,并筛选出尿液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共鉴定出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两个已报道的黑色素瘤生物标志物烟碱酸单核苷酸和5-S-CD。该结果表明蓝莓花青素对黑色素瘤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烟碱酸单核苷酸和5-S-CD的体内合成实现的。3.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黑色素瘤C57BL/6小黑鼠为模型,对蓝莓花青素抑制黑色素瘤机制展开研究。ELISA试剂盒测试结果表明给药前后血管生长因子(VEGF)明显降低,明胶酶谱法证实给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条带亮度降低,积分光密度值变小。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蓝莓花青素是通过减少肿瘤血管的生成和降低MMP-2和MMP-9蛋白酶活性,阻止黑色素瘤的侵袭和转移,实现对黑色瘤的抑制。4.此外,为提高多民族共居地区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策略,采用GC-MS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2个族群健康志愿者尿液样本(维吾尔、汉各96例)进行分析,研究族别、年龄、性别等多个因素对尿液代谢物轮廓的影响。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个族群尿液代谢物轮廓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有苯乙酰谷氨酰胺、肌醇、d-半乳糖、核糖内酯、十八酸、半乳糖醇、苏氨酸、琥珀酸等8个代谢物在尿液中含量存在着显著性判别。需要指出苯乙酰谷氨酰胺、半乳糖醇、琥珀酸为目前临床使用的疾病标志物,这表明多民族共居地区,单独依赖上述生物标志物时将导致诊疗结果高假阳性率。因此为提高多民族共居地区诊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考虑到族群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也会对尿液中代谢物轮廓产生一定的影响。